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凤求鸾》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统一

(2017-10-04 03:41:28)
标签:

红楼梦

护珠塔主

石头记

史料

王熙凤

分类: 塔主原创
     先看《红楼梦》中,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段很经典的文字:

                        。。。。。
     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鳳求鸞》。”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鳳。”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媳妇忙上去推他,“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少混说。”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女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女先生又说道:“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个庄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雛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忙道:“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过!便没听过,也猜着了。”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

《凤求鸾》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统一

     作者借老太太“破俗套”口气,一阵泼骂,“鬼不成鬼,贼不成贼”,“满腹文章去作贼”,到底骂的是什么?这里又有了个残唐五代的“王熙凤”,直冲作品主要角色人物,是何用意?
     作者创作《红楼梦》,不仅随时随地任意把作品的人物当做骂清的道具,也处处设置机关来唤醒渐渐失去的记忆,以达到悼明效果,这个情节也不例外。
     首先要从情节诡异的“王熙凤”着,《鳳求鸞》的故事,作者并没有利用价值,因此也设置了情节的全部掐掉一环,而把作为“王熙凤”是话题重点之一,原来《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个兄弟叫“王仁”,恰好对应着《凤求鸾》中王熙凤,他的父亲叫“王忠”,作者借“王熙凤”这个桥梁,让人们在“王仁”与“王忠”之间建立联系——忘仁忘忠,呼应着老太太所言“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
     这样以来,开篇的好了歌就有了正解,每一个苟延残喘还活着的人,惟有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忘不了”。从这些忘不了,到唤醒忘掉的礼义孝忠,从而达到对民族大义失忆的痛骂。
满腹文章去作贼”是一喉二歌的笔法,所以这一句各种本子都试图改动,不仅体现抄手的犹豫,也体现辱骂的显著,“满”是双关,背后意思有“满清”的意味,整句内涵就转化为“做了汉奸所以似贼非贼似鬼非鬼”。
     而作为忽悠着上百年的主流红学,则把这个“掰谎记”,牵强地引导在贾母是讨厌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之争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走出谜团。
     比如刘梦溪认为“这是贾母对宝黛爱情的一次明朗的表态,而且是相当严厉的表态,即她不会选中黛玉了。当然退一步说,就算贾母批评的初衷与黛玉无涉,那么客观上,贾母所持的对婚姻恋爱的严格道德立场,对黛玉的自由爱情追求也是不利的。贾母上演这出《掰谎记》的时候,宝黛都在场,但书中没有交代他们的反应,不用说,这是《红楼梦》作者的含蓄之处。
算了,不去点评这些所谓大家观点,还能少生写郁闷。
     《石头记》的作者,巧妙地利用“王熙凤”这根网线,联通王仁王忠,传递着她的“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隐藏作者对麻木生活的人们,彻底忘记了民族的耻辱。王熙凤尚能效戏彩斑衣”示孝,可有人能对失去的故国示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