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寡妇们的命运
在《红楼梦》中,已婚女性中,除去各色丧夫是婆子们,多属于龙套人物,暂且不必逐个数落,重量级人物中,包括史太君在内,刘姥姥,金荣之母等人,不仅出场频频,还有其独立的剧情,这些重量级人物在《石头记》的构架中都有着特定的符号意义,在以后的文章中,都会全部跟大伙分享,本文是沿着自己发文序列,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李纨。
在过往的认识中,大家比较倾向于李纨是封建礼教牺牲品,因丈夫早亡而年轻守寡,青春年华却心如槁木死灰,远离一切钱权争夺,一心教育孩子望子成龙,呵护大观园女孩们成长云云
由于人物的性格内敛低调,注定不会在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节外生枝演绎出令人震惊的情节,所以润色集团在处理小说八十回后内容时就相对轻松,就沿着判词和仙曲的核心“枉与他人作笑谈”捏造个结局,也基本能与前八十回塑造的人物性格对接命运。按理润色人可以完全吸收原创故事的情节,润色人为何还是对这样的人物也要进行改装处理呢?
在吴本的故事情节中,李纨全部的精力与寄托,落在二字贾蘭身上,贾蘭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终于如愿以偿求得功名,后又因功晋升,李纨却终结了生命:
【吴本过录本原文】李纨受宠若惊,抛了破袄寒衣,带上珠冠,披了凤袄,胸悬金印,头戴簪缨,八面威風坐了轿子进宫谢恩去了。一时哄动全城,无人不知,无人不羡。谁知李纨回家后不到一月就一病而亡,空使世人嗟叹。
原著框架下,为何要这样处理李纨的命运?这与作者创作小说技巧相关联,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事物的人格化,李纨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讲过,妙玉是一类明遗民的人格化,这里的李纨也相似,就是那些胸无大志,不问国事的一类文人,一心只想着通过求取功名改变命运,而不从不关心统治者怎样民族立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尤其的明清过度时节,依靠愚读诗书获得功名,虽然光鲜华丽,并不为世人真心羡慕,一旦偶发灾难,更多人是窃喜暗笑,各种遭遇成了时人调侃讥讽的话题。
关于李纨,从载史功能上,没有宝黛钗湘等人那么任务艰巨,但作为小说的人物,依然是作者表达思想的道具。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骂清悼明,作者只要抓住特定环境,任何人物都会被当做实现宣泄的工具,李纨也不例外,讲起来很复杂,也会很多,这里我只带着大家看高鹗处理的小说过程的一个细节,大家就此也清楚了作品思想内涵所在了。
众所周知,“程甲本”刚发行不就,就立马改版,很短时间实现了“程乙本”发行,在程甲本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有这样一节,大家看图:

上面这是程甲本的情况,几个月以后,紧急出版并覆盖程甲本并未掩饰好的或者说并未篡改全面的程乙本情况,请看下图:
如果小说是纯粹的言情小说,或者按照主流红学人为,这就是曹雪芹自传的曹家故事,那么高鹗为何要做这个移花接木的处理呢?因为要是从小说人物塑造来说,或者从纯粹的文学艺术来理解,小说中人物要写什么内容,那都是作者随心所欲,纯言情小说或者曹雪芹自传说,这里谁写哪首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恰恰是高鹗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移花接木的改动,然我们发现了小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高远的民族主义情怀。
原来,程甲本的诗人与诗歌的排列顺序,通过各种抄本比对发现,是原创的顺序和对应,当你读原创的李纨的诗歌时候,你会有个很不解的思维停顿:
原来李纨的诗中用了一句“珠玉自应传盛世,
神仙何幸下瑶台”,对于李纨来说,一声的悲哀都是从夫君贾珠早亡开始,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来为贾珠守节,在李纨生活中,最大的触动莫过
于见到“珠”字,所以在她写诗作画各种舞笔弄墨时,无论如何都会避讳这个寸断干的“珠”字,尤其是形容“玉”字时,她有无数种选择,宝玉,美玉,碧玉。。。她不避讳地使用“珠玉”,苦守多年的孤寡,有就由此丧失殆尽了节操。
由于能给读者带来这种思维停顿,读者会留心反复揣度这首诗歌的内容,如果你像古人一样,字斟句酌的重读几遍“秀水明山抱复回”,你会有怎样感想?你有这样感想,再重新阅读石头记各种诗文,你就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喉二歌,什么叫做《石头记》思想内涵。
好了,关于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自己恍然大悟,当然也可以继续跟随本人的文章,了解作品中更多的“寡妇”,解读《红楼梦》这“千红一哭”的血泪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