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护珠塔主
护珠塔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719
  • 关注人气:6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汝昌到底看没看过脂批

(2017-01-18 01:37:35)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塔主原创
周汝昌到底看没看过脂批
     偶翻周汝昌“大作”,《红楼梦夺目红》,看到《贾雨村之联与钗黛何涉》一文,忽然让我愤怒起来。
     早些年,我因受吴世昌先生的作品影响,真真属于周先生所云“哗众取宠”心态,根据贾雨村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揣测黛玉宝钗最后的结局,在一些场合有所散布或者传播,并不知道,这种影响引起老头如此火冒三丈。 

     先是羞辱传播钗黛与对联关联者为“天下之奇,无奇不有,但未有奇过于此者也”。
     可惜周汝昌死了,我看到这段文字也是今天,反问他也没有回应,但我可以告诉他答案,“上句玉指黛玉,下句钗即薛宝钗”,这个说法,就是周汝昌张口史湘云,闭口脂砚斋所说的,并非是我或者其他渠道编造而来。

周汝昌到底看没看过脂批




     这自己都奉为圣经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朱批写得清楚的“表过黛玉则金街上宝钗”,这种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仔细看过了“脂批”本?为何别人用这样批语说事,自己竟然一无所知而去大骂别人天下第一奇葩呢?
     当然他死前还没看过后来的又出的本子里也有这样批语:
周汝昌到底看没看过脂批

    不屑的语气说道“而且还说'宝钗后来嫁了贾雨村',云云”,挖苦对薛宝钗与贾雨村的猜解,当然我当初也是始终想不起出处,只坚信自己哪里见过,遇到有人质疑出处,我就感到狼狈,知道十多年以后才发现,还是在八十年代初看过吴世昌先生文字。
     2008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出现以后,我只强调了这个贾雨村与薛宝钗混到一起的合理性,并不知道有人竟然写出如此下作的文字,更羞辱他人的是内容此文表明观点“这如何与后来的林、薛二女有什么关联?”后,气急败坏辱骂:雪芹的书不易读,确须人解。但解者也须懂作者的笔法,看明白原书的文情事理,哪能“望文生义”,胡拉胡扯,哗众取宠,自作聪明。我们要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开口乱道是不道德的。
     这种人,编造假诗冒充发现曹雪芹遗诗已经把吴世昌给害死,还要在吴先生死后,把吴先生观点加以发挥调侃的人也要一棍子打死,真不知是何等居心,难道周汝昌就读懂了《红楼梦》了?我倒是真想问问,你“脂批”都不知,还在瞎逼逼,怎么这样人装大神,至今就没有其他人从这篇《贾雨村之联与钗黛何涉》看到本来面目呢,多数读者也被之乎者也给装逼吓趴下了。
贾雨村之联与钗黛何涉全文如下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此贾雨村穷居葫芦庙时所吟之联语也。有人便“解读”了,说上句玉指黛玉,下句钗即薛宝钗,而且还说“宝钗后来嫁了贾雨村”,云云。
    天下之奇,无奇不有,但未有奇过于此者也。
    按此联前接五律,后启七绝,都是贾雨村困窘中自鸣自慰,自卜自期——共有二层心事:一是自己怀“才”不遇,一心盼想“发迹”;二是见了娇
杏,梦想“玉人”看上了他,“是个风尘中知己”。如此而已。
    所以,上句是自喻,暗用《论语》,若有美玉,是藏在匣中不让它面世呢?还是求善贾而“沽”了呢?孔子答曰:“沽之哉!沽之哉!”是说有材
即应“用世”(从政,治国......),不应隐逸无所作为。这全系自许自俦——怎么扯上了林黛玉?难道她是个招摇过市、求售自身的人?有谁读《红楼》
而得出这样的“印象”?
    至于下句,是以“钗”喻女,指他意中的娇杏——她身为丫鬟,如金钗闭于奁内,有朝一日会化龙为飞(用古典)。
    这后三字是雪芹的巧笔:如读成“待时而飞”,是静候机缘、得有“出头”之日的意思。但若读为“待——时飞”,那就可以解为一心等候贾雨村
来讨她作二夫人了!
    盖雨村名“化”,表字“时飞”,号“雨村”者,是用《孟子》“春风化雨”的出典(化又谐音“话”,雨又谐音“语”,多层巧妙,出人意表)
。这种双关妙语,全然属于此时此地的穷儒贾雨村的心事,——这如何与后来的林、薛二女有什么“关联”?
    雪芹的书不易读,确须人解。但解者也须懂作者的笔法,看明白原书的文情事理,哪能“望文生义”,胡拉胡扯,哗众取宠,自作聪明。我们要对读者负责,对作者负责,开口乱道是不道德的。 

(《红楼夺目红·贾雨村之联与钗黛何涉》[作家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2004年第2版第7次印刷])
        白挨这样人不知怎样场合骂过了,死者为大,就此作罢,关于宝钗黛玉的婚姻与贾雨村对联的联系,大家可以看我相关的专门论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联合起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