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伤心一首葬花词”如何“似谶成真自不知”?

(2016-07-09 01:46:03)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塔主原创
林黛玉“伤心一首葬花词”如何“似谶成真自不知”?
(按:最近一段时间,几乎与网友隔离,不少新面孔进群,如果不是有问题质疑,我还是会尽量再拖延些时间重新发文,所以因为要回复这些朋友的东西,就顺便整理一下,也算是作为博客更新内容吧)
     很巧合,今天,不同的两个群里,不同的网友,几乎要我回答了同一个问题,一个红楼Q群有网友要我解释“青娥红粉归何处”,我自己的q群有人问“似谶成真自不知”。
这两个问题,实际都是老掉牙,清人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20首绝句中的第二十和第十八首。经常阅读我博文或者看过本人《梦断天涯》系列论文作品的读者,基本可以不用看就知道我表达的内容了。
     第一个网友所在群今天莫名其妙解散,问题与我回复的聊天内容无法整理了,这里就大致把我回复的内容简要文字化一下。
     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第二十首诗的原文是: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这首诗,我们先看看刘心武吸收了学界成果,加上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后的解释:

     【第二十首他是这样写的:“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什么意思呢?曹雪芹书里面写的贾氏宗族的生活,是馔玉炊金,他们吃的饭可以比喻成玉,他们做饭的动力,可以比喻成金,他们馔玉炊金,过的是豪华不堪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未几春,没有经过几个春天。我们立刻就回忆到,我们所读过的《红楼梦》的前八十回,里面说得很清楚,“三春去后诸芳尽”,“勘破三春景不长”,书里面写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就是三年时间,显然富察明义他既看到了前八十回里面三个春天锦衣玉食的生活,他还看到了八十回之后,看到了小说里面的主人公——王孙公子贾宝玉,最后是什么形象呢?“瘦损骨嶙峋”,最后瘦得不成样子了。“嶙峋”本是形容石头带棱带角,拿来形容人瘦,就是没有一点脂肪了,肌肉都已经耗尽了,整个就是皮包骨头了。他看到了完整《红楼梦》后半部分故事里面的贾宝玉,这个王孙——贾宝玉当然是属于王孙公子范畴的人物,他是荣国公的后代——就瘦成了一个怪样子,潦倒不堪。
  。。。。。脂砚斋提及贾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沦落,引用了八十回后的曹雪芹的原文,叫做“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酸齑,就是酸菜渣子。过去北京腌制的酸菜,腌完以后,把菜捞出来,剩下的那些烂渣子。他穷困到了抓那个渣子吃的地步;到了下雪的寒夜,没有办法御寒,不知哪儿捡的一个破毡子,就围在身上,是那么一种不堪的景象。这样的内容,跟“瘦损骨嶙峋”是对榫的。
富察明义看到过全本《红楼梦》。。。。。。最后两句是:“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青娥红粉”是对书里面所有的青春女性的一个总括。“青娥”,就是青春女性青黑色的眉毛。“红粉”,指青春女性擦上胭脂后,像玫瑰花瓣一样红润的脸庞。他告诉你,他所看到的《红楼梦》,书中的青春女性后来怎么样呢?“归何处”,说不清她们的去向,整个贾氏宗族最后“家亡人散各奔腾”了。这些女性命运都很悲惨。他想起来心里很沉痛。最后一句用了典故:“惭愧当年石季伦。”石季伦,名字叫石崇,字季伦。西晋时期的一个大富豪,在权力分割当中,也获得一定的权力。是一个过着奢靡生活、荒淫无度的人
     。。。。当他的政敌追杀进来的时候,他家里面有一个侍妾,叫做绿珠。。。。。坠楼而亡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事情,叫绿珠坠楼。这个石崇是个挺糟糕的人,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绿珠的行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她为石崇殉情、殉葬,也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但是富察明义读完整本《红楼梦》以后,有一个对比,他由书里面的贾氏宗族联想到石崇。贾氏宗族有很多问题,有罪恶,有错失,有不光彩的一面,但是不管怎么说,贾氏宗族跟石崇比起来的话,还要好得多。大家回忆一下,八十回的《红楼梦》所描写的,贾氏宗族这些老爷们,太太们,是很糟糕,但是无论是老祖宗贾母也好,还是荣国府的王夫人也好,或者是贾氏宗族的族长贾珍也好,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某些时空里面,他们还可能体现出来一点同情心、怜悯心,例如贾珍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但是对于生活比较贫困的一些宗族成员,还是有点儿道义的,每年田庄送来那些贡物,他分成堆,让宗族里那些相对贫困的人士来领取。因此富察明义就觉得,不管怎么说,贾氏宗族比石崇还好一些,可是他看到《红楼梦》的结局悲惨到什么地步呢?就连一个绿珠这样的人物都没出现,青娥红粉,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去做出绿珠式的反抗举动。所以他觉得如果石崇地下有知,作一个对比,会觉得,人家比我好,人家覆灭的时候,没有一个类似绿珠的人物表示反抗,我呢?不管怎么糟糕,但我还有一个绿珠,所以我很惭愧。这当然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一个是小说里面的东西。古人诗里用典,有限的字,一句诗,可是解释起来就有很多的层次、很深的意义,明义这句诗,说明他看到的《红楼梦》,是一个大悲剧的结局。。。。。(《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刘心武)】

     先不谈此君意淫的后文合理不合理,只看他荒唐是逻辑,贾府家破人亡之后,贾宝玉身边一个为其反抗的都没有,石崇好坏有个绿珠,只要一个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得出这么愧杀的人应该是贾宝玉或者按此君含糊表达,愧杀的应该是贾府,怎么荒唐地翻了个儿,变成石季伦?!脑袋不是被驴踢过,也是被门给挤扁了。
     说实在的,在吴本出现之前,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愧杀当年石季伦”的内涵。
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后文的故事情节,让我们震撼得窒息,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统领全宅家奴抵御贼寇,茜雪不记前嫌舍身救主,霁月与匪首同归于尽,彩云彩霞杀身取义。。。无数大观园女儿宁死不屈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这比起泼天豪富的石崇只有一个绿珠共赴黄泉,两家的女孩不让云壤之别,勿怪“愧杀当年石季伦”了。
     至于前几句细节,其实也不用这样那样的砖家解释,大家也都能理解直面的意思。相关内容,或者说更详细的解读,可以浏览本人以前博客或本人更早的QQ空间文章。
第二个网友的问题截图如下:  

林黛玉“伤心一首葬花词”如何“似谶成真自不知”?

     第十八首,绝句内容为“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 起卿沉痼续红丝”。 网友疑惑的是《葬花吟》怎么就成了林黛玉的“谶语”了,还是先看一下前人的解释,经典的,或者权威的说法,主流红学基本都是沿用吴世昌先生的思想
     吴世昌先生的解释如下:
第十八首:
伤心一首 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 起卿沉痼续红丝 
此诗所咏已是八十回后黛玉重病垂危情形。《葬花吟》是谶语,曹棠村在二十七回的小序中早已点明:“《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脂京本)“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脂残本)此诗后面两句指黛玉已垂危,似乎宝玉去探病,见她已无望了,故有末句。

    这个解释,这么多年过来,也很少有人去琢磨,吴先生的解释究竟是不是真就权威了,这里我们不去掰神马曹棠村洪棠村从何而来,只看吴世昌解释“后面两句指黛玉已垂危”,富察明义的诗歌里,明明用了“魂”字,这是说黛玉早已做鬼,此人连富察明义要写的人是死是活都没分清,这样的东西就不要当做理论了吧,真难理解,这种扯淡还能被主流红学所接受并当做经典。
     “伤心一首葬花词”讲的是路人皆知的黛玉葬花所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花落人亡两不知”,制词时的黛玉,贾府尚一派兴荣,落英缤纷的季节,她只是因景而吟,感叹凋零的悲凉,但绝想不到自己最终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她本咏物,不料正是自己结局,所以就像是神秘的谶语,最终应验在自己身上,自然是“似谶成真”她如何能知呢。
    只要你看过吴本,就恍然大悟,原来黛玉惨死之后,紫鹃吓傻没能收殓啼血而逝,大观园尸骨如山,与无数大观园悲惨儿女一样,林黛玉暴尸荒芜的树丛,风刀霜剑摧残,整整一年后宝玉归来从发现的题绝旧帕找到骷髅。。。。继而黛玉还魂,以一种镇定从容的仙姿出现,一洗生前的痼疾,前生后世跟宝玉交代清楚,在浪漫主义色彩笔调下成武夫妻。。。。
     相关的故事情节,在吴本“证前缘”一回,作为还魂出现的黛玉形象,大家可以看看作者怎样刻画她的表情语言与动作描写的。很多人掩耳盗铃不愿意看到吴本文字,我就如这些人所愿,不复制原文过来戳他们的眼。
     “续红丝”是续生前没有实现的夫妻姻缘,“起卿沉痼”是黛玉魂魄健康从容的新形象,这才是葬花词谶语与黛玉故事的同步过程,人都死了,阴阳相隔怎么“续”?有且只有这样浪漫主义色彩方能实现,明义诗中黛玉的死活都没认清,理解为“似乎宝玉去探病,见她已无望”实在是荒唐透顶了。
     富察明义的20首题红楼梦诗,关于80回后内容的,我都有过对应论断,各位新来的网友,还是耐心的读读我以前文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