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红楼梦》中“老君眉”说起

(2016-03-17 01:30:28)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塔主原创
从《红楼梦》中“老君眉”说起
——红楼茶话2
     网友“简爱”从安徽回来,送来一包上好的安徽特产“六安瓜片”,我这里自然也是“高规格”接待,这天换了汉服,特意用山泉水烹茶,天南海北聊起。品茶论道间,简爱问我《红楼梦》中“老君眉”是什么茶。
     按说,这需要很精准的考证,但我也没认真,先从书架找出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从“栊翠庵品茶”一回,找到关于“老君眉”的专门注解:

湖南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茶,精选嫩芽制成,满布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

     随便点评一下,然后,自己取出囤积的“福鼎白茶”,换了茶具,一边制茶,一边谈及自己经验与感觉中的“老君眉”。个人认为,这是特定 产地的白茶,例如正在品评的“福鼎白茶”,白茶是中国六大名茶之一,福鼎白茶,在白茶中久负盛名,唐宋以来,都有传颂。
     之所以叫做白茶,是因为此茶,叶形似人的眉毛,采摘季节,嫩芽上有一层细若游丝的密密绒毛,远远看去,整个茶山,如银似雪,所以被称为“白茶”,这形如老子眉,色似老君发的白茶,或许某产地的极品,就有专门的名称,或者一类熟悉人中对特定白茶赋予“老君眉”别称未尝不可。太上老君的形象,古今未改,鹤发银髯自然生动了。
从《红楼梦》中“老君眉”说起
     只是所以讲这段与网友小聚故事,正好能回应网友的一个问题。
     有网友艾特我,关于几天前发的博文《贾母为何不喝六安茶》,追问我两个问题,先是问《红楼梦》中六安茶是什么茶?再问“贾母为何喝老君眉”?
     《红楼梦》中设计的物品实在太多,确实还没有人专门统计过,本人对这些物品,只要不设计作品思想或者作品成书时代背景有标志性意义的,基本不去做那些无聊的考证,小说中,贾母明确拒绝六安茶,是一种态度,表达方式上,存在这作者思想隐含的内容,所以,“六安茶”问题,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挖掘话音背后的内涵,而“老君眉”,并非贾母指定茶名,而是作者借妙玉之口,敷衍出一个名字来,填补被老太太“铲除”的内容,以使得情节流畅,又显贾家所处华丽时代。
     红楼梦》的每一件物品都可以说是道具,但是,作者未必讲思想融入的鸡毛蒜皮所有事物都是“托”。从“老君眉”问题,不得不说一下如何正确阅读《红楼梦》,尤其是掌握了一种方法之后,就把这一种方法要发挥到极致,采取极端的方式去理解文章。
     比如作者开篇就用谐音“假语存”命名一个人物贾雨村,又谐音“真事隐”命名另外一个人物真事隐,由此,小说中的谐音,有着特别的用途和用意,是解读小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当出现类似单聘仁,卜世仁、卜固修、吴新登、戴良等人物时,大家立即就能解读出一定内涵,即使还未读到其人舞台内容,也基本预知其在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社会阶层等。然而有一种人,把谐音作为解读《红楼梦》的唯一工具,全文一味谐音到底,甚至“谐音翻译”了全文,得出荒唐离奇的内容,以为就此揭示了不为人知的历史或者《红楼梦》秘密,这种一“邪”到底的做法,就像《射雕英雄传》中欧阳锋,修炼武功阴差阳错或许可以登峰造极,但对《红楼梦》作品而言,那是南辕北辙,甚至可以说,一句《红楼梦》没看懂。
     同样道理,关于故事情节与人物,本来是吸收历史元素,融入角色人物身上,作者是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的,并非一味的某人对应历史的某个人物,某事对应某个历史事件,作者只是信手拈来,充分利用故事情节,表达自己痛斥流寇祸国骂清悼明的主题思想,人物不论怎样的角色,都是他的一个可以随时利用的道具。比如刘姥姥的形象,他可以塑造刘姥姥为一个粗陋的村妪形象,但他心中对没有文化的统治者很厌恶,随时就可以笔头一掉,用刘姥姥的形象去挖苦嘲讽与愚弄清人皇帝,他要骂清人,并非一定要用汉人的嘴去实现,他可以任意使用一个人物或者事物来实现自己宣泄目的,比如他可以用代表了清人皇帝身份的人去骂满族的统治者的伪善与无知和残酷。这就让我们对“影射”问题有了启发。
     《红楼梦》存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射”是无法回避和拒绝的,这也是解读《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但是,如果抓住“影射”就以为是解读《红楼梦》唯一的方法,这和“谐音大法”没有什么区别的,一样会越走越远,最终走火入魔缘木求鱼。
     《红楼梦》解读的方法与工具是多元化的,抱死一种方法,发挥到极致,“研究”出来的东西,荒唐结论必然会占据几乎全部的“成果”。这种方法,在哲学上被称为“形而上学”主义。晚清的邓狂言,对《红楼梦》的认识,有其超越的成就,比胡适提出的“曹雪芹”作者论,早很多年就很有远见地认定作者是吴伟业,也把握了作品的“排满”思想,但在“索隐”《红楼梦》文本和内容时,过度的解读,终不能为人所接受,未能在其正确把握原著作者的基础上,把《红楼梦》本旨与内涵最终发扬光大,这就其他索隐《红楼梦》学者一样,最终被荒唐的“胡适红学”取而代之的原因。
     至此,这就解决了网友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不能因为一种办法解读了“六安茶”,就一定要用这样办法去穿凿“老君眉”,同样也不能去解决“枫露茶”问题。至于“枫露茶”,显然作者是有特别用意的,这是以后再交流的话题。
从《红楼梦》中“老君眉”说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