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根本没写《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2016-01-28 00:11:59)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塔主原创
曹雪芹根本没写《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自《红楼梦》传世,一直以来,人们对第六十七回最充满疑惑,前几天,从靖本批语纠偏,到《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67回的原文公布,仍然还有很多需要补刀的地方。
     尤其是公布全文的时候,博文故意遮盖了极其重要而又敏感的信息,其实这对研究与探索是不利的情况,当然,通过几天的遮掩,“至真斋主”、“云鹤”、“水墨”、“蓝猫”、“胡北风”等人在此期间,已经取得突破与进展。吴本这一回,回前最敏感信息,今天完全公布,大白天下,以求之有志之士共同奋斗。
     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六十七回“探奇宗宝玉惋故友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回前批语是:【近日雪芹润色二尤故事觉不甚紧要兴致大减托刘兄及女弟子代为摹描本回阅之颇觉草草存留难定】略加断句,内容就很明了【近日雪芹润色“二尤故事”,觉不甚紧要兴致大减,托刘兄及女弟子代为摹描,本回阅之颇觉草草存留难定。】
     这条批语,对于研究者是震惊的,信息之饱满,出人意料。
     首先交代了这一回,“雪芹”对尤二姐与尤三姐故事兴趣索然,根本没有参与润色,而是交给“刘兄”和他的“女弟子”们操刀,所以晚清王伯沆认为笔势和脉络上都突然发生变化,其敏感还是令人叹服的,
     至于“刘兄”是谁,斋主他们的研究,即将揭开神秘面纱,润色集团的人物,很快就会展示在世人的眼前,红学的“笨迷”可以就此寿终正寝了。
   “雪芹”是谁,依然是充满魅力的谜,但从“女弟子”来看,结合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见下图),在其第一回语段“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的夹批:“雪芹旧有《風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有几乎一样的页眉朱批。通过这些联系,似乎更像梨园人物。这个人有着特别的身世与《红楼梦》著作关系,基本可以做出下列判断。
曹雪芹根本没写《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一、“其弟棠村”死于“雪芹”之前。
      至真斋主等人,通过阅读张志坚的博文做出一些分析与判断,认为棠村就是梁清标,那么对应其兄弟关系,复杂排除之后,倾向雪芹很可能是梁清标的一个哥哥叫梁清宽,但因其资料匮乏,生卒不详,尚无定论。从“棠村已逝”,雪芹还活着这个角度看,还是很合理的。此假设能否成立,尚需持此观点者充实资料,只从生死关系或者写序不写序的资格来确立,还是很单薄的。
二、雪芹的弟弟参与过批书。
      通过《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十三回的一条有“棠村”落款的批语可以确认,这条批语是【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棠村】这条批语,不仅确定棠村写过序,并参与过批书,更重要的是,再次纠错了靖本毛国瑶的记载:“【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彼时阖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句下小字批)”。靖本失踪之后,俞平伯认为这个“常村”应该是“棠村”抄误,后来周汝昌在香港刊出的时候,就采用了这个认识,今人也基本认同,吴本在这里很给力的确定了这个有卓见的判断。
三、雪芹有着并非没落的背景。
      从“托刘兄及女弟子代为摹描”吴本这条批语揭示,“雪芹”尚有女弟子,似乎有着梨园背景,类似戏班老板、经纪人之类,当然也可以是琴棋诗画各种门生,但无论如何,有“女弟子”的“雪芹”,不会是没落到食不果腹的境地。这与红学从北京找一个街头流浪汉或者骗吃骗喝的那个曹雪芹,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但是,这雪芹也非高大上,从组织润色的畸笏叟语气看,他只是这个集团一个最得力主笔润色人,大家熟悉的一句就是“因命芹溪删之”。
四、雪芹之姓是谜团。
     从现存各种批语,包括《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来看,能确定的就是《风月宝鉴》作者是吴伟业,“雪芹”是谁,十分模糊,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如果真的姓曹的话,那么只能是曹寅或者其兄弟了,曹寅的家谱里,同辈的只有曹寅、曹荃和曹而正的儿子曹宜。
曹雪芹根本没写《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曹雪芹根本没写《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通过作品“甲申八月泪笔”批语关于雪芹的死期,应当在康熙甲申(1704)年之前,基本排除曹寅(1658 - 1712)、曹荃(1661—1708),本名宣,因避讳改之。曹宜就更不要说了,乾隆年间还活着。
五、通过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第67回不是雪芹润色。
     吴祖本这条批语,【雪芹润色"二尤故事"觉不甚紧要,兴致大减托刘兄及女弟子代为摹描】纠正了争吵百年的著作权问题,交代的清晰明了,雪芹就是一个润色人,《石头记》主力润色人,而第67回他就直接没有参与润色,而是托转他人完成,因此《石头记》是集体智慧结晶,再一次得到印证。至少参与人,我们可以清楚有“刘兄”还有“女弟子”。用“水墨”先生调侃,这个雪芹还会耍大牌。
     通过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其实雪芹是谁,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只要能把握作品思想内涵,正确理解《石头记》悼明骂清控诉流寇的主旨,就可以感悟时代的信息和内涵,吴梅村的原著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其间参与的人数,从吴本的批语就可以清楚知道,是多人多次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术间的争论,无非想证实自己的判断,其实可以放下一切的时候了,统一思想,重新认识《石头记》奇妙的一喉二歌艺术魅力,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断为广大民众带来惊喜和发现,这才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正能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