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本《石头记》第六十七回异文拾遗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前八十回内容,首先面世的是几百倍年来最离奇的第六十七回,以其无法抗拒的靖本批语纠偏印证,威慑着只剩下嘴硬的红学。在以往我文章中,我已经介绍了关于薛蟠夺走薛宝钗锦盒与王熙凤“越发成了贼”两处异文,同时矫正了靖本错综混乱的四条批语,今天就把剩下的几处重要世人不知的地方与朋友们交流。
首先,吴本在回目前,有一条信息量很大,内容很饱满的回前批语“近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及口口口口口口口本回,阅之颇觉草草存留难定”,由于本人研究需要,暂时遮盖掉二十七个关键字,这27个字,不仅交代了本回润色参与人,也交代了“二尤故事”为何用这些人的原因。
在已经公布的最后一句话:“阅之颇觉草草存留难定”大家可以揣摩,原来这一回,从第一次润色就“存留难定”,所以有的传抄本没有此回,有的传抄本虽然有,又与别的不同,用程伟元与高鹗的话就是“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
其实“题同文异”也不止,现存抄本与刻本的回目也不尽然,例如程高本、蒙古本、杨藏本这一回叫做“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而戚序本、梦序本、列藏本此回回目为“馈土物颦卿念故里 讯家童凤姐蓄阴谋”
大家不知仔细看了没有,吴祖本本回的回目是“探奇宗宝玉惋故友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显然这个题目如果放到今天来理解,很唐突,因为这一回中,没有什么神秘的旅程可以被称为“探奇踪”,看去大有“尼尔斯骑鹅旅游记”意味,虽说小说中有柳湘莲出家情节,宝玉也算惋惜了,但并无突出描写,以此为题似乎不确了。
然而,冷静想一想,宝玉的性格,当初秦钟病重,他做到仁至义尽,后又有纵使挨得毒打,也为金钏“撮土为香”,即使刘姥姥信口开河编造的女孩,也是“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后派人查访,柳湘莲与宝玉好友,听说出家难道就无动于衷?大与人物性格不合。
吴本在宝玉得知此事回家之后,多出下列文字:
宝玉一路思忖,想起尤三姐那样俊秀风雅一个人为情魂归渺渺,腹中五脏六腑似被摧搅一般,又想起柳湘莲从此飘泊无踪,心里有甚多稠情密意尚未倾吐,更觉心痛,慌邃回到怡红院,急匆匆叫了茗烟过来,要他速速到外头查找柳湘莲下落,茗烟岁面有难色,然主命难违,只得同几个小厮分头往城外打探。宝玉在园里六神无主等了两日,始见茗烟等满头大汗归来,急忙问询,茗烟道:“各处寻他不着,正要打道回府,忽然在那城外树林子里看见他了,与一伙道人在林中唧唧咕咕,还有几个村夫打扮,个个一脸横肉,凶神恶煞模样,腰里别着棍棒,着实可怖,我等慌忙回来了。”宝玉听了,心下暗惊,真是奇宗奇事,想起从此难见一面,失魂落魄伏炕上抽泣起来,茗烟与那几个小厮面面相觑走出门来,都有些纳罕,都道:“宝二爷怎么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为了一个戏子淌眼抹泪,倒像是柳二哥是他内人一般。”难以忖度,都散了。
这段文字,不但合理,而且正扣了回目,宝玉的性格使然,他让茗烟去寻找正是“情不情”的怡红公子痴呆迂执,而茗烟偶然的发现,正是扣了“奇踪”。
然而,这段文字埋伏着极大的危机和危险,柳湘莲结交的“一伙道人”显然乃匪类,这其实也是后28回的重要铺垫与伏笔。当然在《石头记》传播过程中,或许开始就有这样内容传播,因此像甲戌本在第一回就对“强梁”一词批示为柳湘莲。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而删除了第67回这段文字,整个80回情节就没有柳湘莲做流寇的任何痕迹,而被人信以为真出家了。
总的来说,第67回非主笔人操刀,写的不够成熟,因此卷首开篇就批注“颇觉草草存留难定”,连定稿人都没有个果断的选择,经过多次润色后,这一回总是在犹犹豫豫中传播出来的,造成后世之人感到无限神秘。
至此,第六十七回,再也不是历史秘密。当然,愚蠢的红学,宁可掩耳盗铃,不敢睁眼看看真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