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经历过亡国的遗民,总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心境荒凉与孤独感受。在讲“靖本”长批的时候,我们一起探讨了庾信的“赋史”《哀江南赋》创作过程和心态的微妙,不少朋友就讨论起了历史上一些著名文人又是遗民的思想与情感。这里我也简单介绍几位,以贯通小说《石头记》作者的心态基调。
南唐后主李煜,似乎被历史说得他只会写诗填词,不会治理国家,不具备皇帝气质,而是诗人的情怀,其实,这是因为读他那些亡国以后的诗词后,错误的认识与理解。被俘后是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摆出一种不问政治的姿态,以吟诗作词掩饰着内心世界亡国的痛苦。“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28个字,岁月的流逝,身境的荒凉,怀国之亡,伤己之遇,就留给读者无限的驰思空间。
与李后主不同的是明亡清兴的一些明朝文人进入清朝,这是一个高度发达民族被一个野蛮愚昧民族吞并统治形成的遗民,在剃发易服的压迫下,从精神领域彻底打击着整个汉族的骨气,这一时期的遗民心态就更加复杂。不管是做贰臣还是不仕,没有改变自己最终屈服的本质,除非选择断头终结。所以吴梅村也罢,李渔也罢,张岱也罢,总不能都像朱舜水一样逃到他乡异国。
即便朱舜水,虽然成全了自己“汉节”但终不能凭自己去国怀乡的情怀,最终客死他乡,其遗言曰【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矣】
而热衷选举的才子笠翁李渔,几次名落孙山后,正要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之际,清军的铁骑横扫江南,国难当头,追求功名美梦就此破灭,目睹清人金华的屠城写下史诗般的名句“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然而即便选择从此归隐,也不能逃过剃发易服是屈辱,为了活命,只能寄愤恨与诗情”髡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并自称自己是“狂奴”,其料到的心态与满腔的愤怒不言而喻。“髡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这样的诗句令人玩味无穷。
名士风度的张岱,书香门第,文艺世家,面临对满清吞并的故国,也是选择不隐居式生活,他的诗歌散文无处不流露遗民的悲凉,他独出心裁给自己写下了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介绍自己少年时代是:“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几乎是《红楼梦》的开篇另文,国破家亡以后自己也是跟《红楼梦》中“作者自云”如出一辙:“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所以就像他《湖心亭看雪》中童子所言“都云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自己看去那样潦倒与无能,甚至被世人所不屑,然而为何自己方没有觉得羞愧?这只有经历过亡国屈辱的人才能感悟得透彻。
而吴梅村,完全一样的心态之外,还有身背"贰臣"的屈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极度复杂的感情驱使下,他也拿起笔,不是填词,不去写诗,也不是搞怪地给自己写墓志铭,而是经过巧妙的构思,把这种感情设计在一套完整的故事情节中,把最需要记住的东西人格化,王权提炼为玉玺,然后幻化为人见人爱的贾宝玉,把风雨飘摇而无限美好的南明以及那些遗民幻化成一个美女林黛玉,因此弱不禁风,让主角来 把南明流不完的血泪流尽,把阴险毒辣的满清以及那些丧节的无情汉人,幻化为带金的薛宝钗,把南明与满清争夺王权的历史幻化为口齿不清的史湘云,记载着那些说不清的历史,从而演绎一部举世无双的《风月宝鉴》,后经更多的遗民集团,润色成为《石头记》并最终以《红楼梦》传世。小说开篇就写到:
【文本】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又云:“今風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風露,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石头记》第一回)
所以完全是遗民心态的最高艺术提炼,当作者匿名传书时,每一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都心有灵犀不宣而知,这也为什么对于《石头记》作者,有争论是吴梅村,有说是李渔,有说是张岱,有说是林云铭,有说是万斯同。。。。都因争论者看到了一种心态和境遇,与自己猜测的历史人物高度吻合,这才始终不能统一的真正原因。所以即便扯作者是庾信、李煜,也能沾上边的感觉,至于乾隆“曹雪芹”,那就纯扯淡了。
遗民的心态几乎是克隆的,《红楼梦》是这种克隆心态的最高艺术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