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创作手法(三)一击两鸣
(2014-10-22 00:59:17)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塔主原创 |
3.一击两鸣
脂砚斋所说的“一击两鸣”或“一树二鸟”、“一石二鸟”手法,在戚蓼生理解就是“一喉二歌”或者“一手两椟”。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
《红楼梦》中,几乎所有诗歌,都采取了一喉二歌手法,也就是,同样一首诗歌,含有两重绝妙的含义。随便找出几首,略作分解,带给大家个启发,后文有专门的“《红楼梦》诗词欣赏”篇目可供大家赏析。
例如小说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風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正面意思大家一看就懂,那么“一喉二歌”该怎么解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这一句感叹对于刚接受大清统治的汉人,这种黑暗是无边无际的。“金笼”不是黄金做的鸟笼,而是大清的统治就像铁笼,或者理解为大清笼罩之下,金,是清的意思,生活在铁笼中是鹦鹉,就是作者、批书人、看官,是所有清朝铁蹄下的汉人,靠卖弄着自己灵魂苟且换得一口汤食。
“窗明麝月开宫镜”,这一句直接揭示,“窗明麝月”指小说是用“月”来折射“明”字,“月”就像是“明”在镜子中的图像。“室霭檀云品御香”表达了即便作者“皇恩浩荡”下衣食无忧生活,也充满厌恶与反感,因此“玻璃”“琥珀”句,即便是炎热的夏天,也不能温暖作者内心世界的凄荒悲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水”在《红楼梦》中特殊的含义是指清,“处处齐纨动”说明四面楚歌,清人到来,势力无法阻挡,“帘卷朱楼罢晚妆”,“帘卷”就是半遮掩着的意思,“朱楼”就是“红楼”,就是大明江山,“晚妆”,是指南明特殊的、短暂时光,“罢晚妆”,是指美丽的、最后的汉室世界即将荡然无存。
这样,一下就把作者背后的一首诗意解读出来,一喉二歌的作品,就这样不可模仿地实现了。
再如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我们抽出一首黛玉的《菊梦》赏析
篱畔秋酣一觉清 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
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 衰草寒烟无限情。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背面诗意:一觉醒来已经是清朝了,难以置信一样不见了大明。另外要有对反书的特殊理解能力,那就是要能断章取义“月不分明”,也就是本书中“月”就是“明”!,如果你能把本书“风”与“月”真正读懂,你马上领悟,故事已经不重要了,作者思想才是《红楼梦》的灵魂。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庄子陶潜都以隐居而历史垂名,庄子修仙得道并不为作者羡慕,而坚守隐居清苦的陶渊明却成为作者死死追求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不能接受改朝换代的思想与陶渊明无异。
这才是作者“一石二鸟”的写作技巧。其实小说从开篇到结尾,始终坚持了这一独特的写作方法,《梦断天涯》在“前篇”中,我就跟网友分享了“天上一轮才捧出”一首,我们看脂批说的“第一首标题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就简单几句话话,为什么作者说“谁解其中味”呢?原来作者在开篇就在告诉读者,他用的是“一喉二歌”创作,如果只看文字意思,不是琢磨,看了再多,都是没有意义的,“满纸荒唐言”,“满”是满清,纸,是借代手法,指的是历史,满清把残酷的明末清初那段丑恶行径,写得温文尔雅,完全是篡改和抹灭真实的历史,所以都是“荒唐”的文字。
所以作者这段写下血泪历史, 几乎没有人能看得出。这是英雄寂寞的感叹。
小说中,有些诗歌是采用文人墨客游戏的联诗完成的,一样保持“一手二椟”技巧,只要我们打开背后歌喉的大门,就能贯通作者整个游戏要实现的思想目的。比如典型的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黛玉道:“我先起一句现成的俗语罢。”因念道:
湘云想了一想,道:
清游拟上元。
林黛玉笑道:
匝地管弦繁。
。。。。。。
。。。。。。
理解这段文字,要先了解一下《红楼梦》的人物设置,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代表南明和明遗民,史湘云代表历史,本回黛玉与湘云联诗,就是以明遗民角度回顾大明南明的整个历史。
“三五中秋夕”,点明联诗主题—借“月”言“明”,那么整段联诗就是对明朝包括南明的回顾与反思。
有了开启大门的钥匙,下面就好理解了“清游拟上元”,背后的诗意是“大明丢给了清满,和明朝以前的的元朝一样,都是犬戎之族统治。
一下把主题拉到明朝建国,以及崇祯之死等重大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的眼光与思想。具体联诗分析,请参看本人拙著《吴雪松三批红楼梦》
一喉二歌的技巧,不但营造了美妙的正面故事环境、意境,也巧妙隐藏了作者思想,避免了文字狱的迫害,成为文学史上千古奇观。
前一篇:《红楼梦》创作手法(二)空谷传声
后一篇:《红楼梦》创作手法(四)明修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