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网友王平先生就明义《题红楼梦》两点交流
(2014-10-10 00:22:05)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塔主原创 |
网友王平铁杆红迷,梦中无数次与曹雪芹共游,写过几十篇关于《红楼梦》美文,昨天看其新作如下:
《扇纨遗却在苍苔》
明义虽然比曹雪芹小十几岁,可能不认识也不了解曹雪芹,但是他却有幸看过比甲戌本更早的版本的《红楼梦》,因为在他的那首《题红楼梦》的长诗中透露了很多匪夷所思,闻所未闻的情节和细节,下面我就讲讲“扇纨遗却在苍苔”这句诗。
这里我说说个人关于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第四首诗的看法。
首先,第一点,我不认同红学吹嘘的那么神奇“明本”又是怎么怎么早,又是怎么怎么迥异。
从《题红楼梦》几个字就可以看出,他看的是《红楼梦》,实际就是删除脂批传抄本而已,从《红楼梦》演变历史来看,首先是吴梅村创作了《风月宝鉴》,后经一个文化集团的批注与润色改为《石头记》,在1693年完成第一次润色以后,出现了命名纠纷,主笔润色的“曹雪芹”试图改名为《金陵十二钗》,但遭到了集团灵魂吴玉峰(徐乾学)的拒绝,并确定书名《红楼梦》,由于准备第二次润色时,徐乾学突然死去,所以为了纪念他,“仍用《石头记》”最后一次传抄与润色,这才是甲戌年(1694)为何有《红楼梦》名而仍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至脂砚斋重评,意味着,早期抄本与批注,脂砚斋并未参与,而是甲戌年才开始,重评,不是他再次评,而是相对以前评书诸公而言,因为徐乾学的去世,正好润色与批注集团核心,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韓菼身上,韓菼是清朝第十四个状元,关于韓菼介绍,请参照本人《梦断天涯》相关章节内容不再赘述。
所以这个时期,韓菼知道本子大致内容,但并不意味他就看了108回全稿,整个《石头记》按照古人装订习惯,应当在几十册,所以后部分内容,直接就有可能没看到。
也就是说韓菼(脂砚斋)未必看过《石头记》结局,所有披露石头记后文的批语都不是脂砚斋,而是立松轩和畸笏叟,畸笏叟还批判脂砚斋在批评小红的看法错误,原因就是他没看到后文小红“狱神庙”故事。显然这里发现脂砚斋批语是有一定的盲动性。脂批本中那些没有落款的批语,都当成脂砚斋批语,这是红学早期笼统认知的错误,沿袭使用“脂批”一词,要清楚知道这个常识上的错误。
甲戌之后,带批注的《石头记》与删除批语的《红楼梦》开始交叉传播,这才逐渐采用《红楼梦》书名,所以富察明义看到的本子,一定是没有批语的、早期《红楼梦》抄本而已。并非红学吹嘘的怎么怎么早,因为早在康熙年间,书本就在传抄了,到他看的时候,还谈啥早本?近100年过了!
在研读吴祖本过程,可以发现确定看过后文的诸公中,畸笏叟,立松轩,松斋,芹溪和棠村,不见有脂砚斋足迹,当然,没见足迹也不能就确定脂砚斋没看过结局。
第二点,关于明义诗中记载“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富察明义看到是《红楼梦》而不是更早的《石头记》,这里的“过墙”情节与“苍苔”“扇纨”确为现在“扑蝶”情节不同,不是另有他本,而是诗人的发挥,“扇纨”一案,疑似薛宝钗丢下“秀春囊”一节。
诗人发挥自己诗歌技巧,把薛宝钗故事串联在一起,才有这样看去迥异的版本。其实应该是一样的版本,经过诗人创作后,我们再对着诗歌照图索骥那就有些越发觉得《红楼梦》不可捉摸了。
后一篇:从“外史”说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