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学实在搞笑!

(2014-09-30 18:04:00)
标签:

文化

分类: 塔主原创

在清朝。北京一带有一种专门做馒头的店铺,叫做蒸锅铺;早上经营馒头,白天没什么生意。

饭店老板很精明,就用那些打工的会些文字的伙计抄写书本,用来租借给爱看书的人,

这些书包括三侠五义,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诸如此类,红楼梦也不例外

反正只要有人借或买的书,都是蒸锅铺制作对象。

抄书人有的根本没什么文化,但旧时只要读过书的人,写字还是有功底,像蒙古抄本那样漂亮楷书,在清朝据说能有2万人写出一模一样的。

蒸锅铺的那些抄书人多数是狗屁不通读过书之人,会写几个罢了,只按照老板要求,拿着本子就抄,然后老板就把这些书卖给或者租给别人.

有的老板更聪明,一个人读,几个人抄,这样同样一个文本,就瞬间演变出不同的东西来,完全不同与今天的copy或者克隆。

这样的书本今天被残存下来最早是周绍良先生给个定义叫做蒸锅铺本。

红学界有两个本子被红学家信奉为神:一个是甲戌本 ,一个是庚辰本,算是红学圣经了

其实这本子就是十足的蒸锅铺本,

什么真本绝本的,完全是一群装作才高八斗的草包自己吹嘘。

下面我说几个东西,大家看结果怎么样:

红楼梦第五回仙曲: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这是仙曲中的“虚花悟”

公布的正文是: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其实这里的“觅”是一个典型依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不见”两个字的误抄

我们先看抄本存在这一回的情况

卞藏、己卯、梦稿为有这一回几个影印本截图:

 

 红学实在搞笑!

..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

 

说明一下,中间图片由于己卯本被借未归,用的是网络假影印,这个改回来的是“觅”字是己卯最后收藏人陶洙根据庚辰本改回的,是朱笔修改,十分清楚,非旧时原貌,旧时是“不见”二字

红学实在搞笑!

..把这韶华打灭,不见那清淡天和..

 

说明一下,中间图片由于己卯本被借未归,用的是网络假影印,这个改回来的是“觅”字是己卯最后收藏人陶洙根据庚辰本改回的,是朱笔修改,十分清楚,非旧时原貌,旧时是“不见”二字

红学实在搞笑!

再看一个超级笑话

我们87版电视剧红楼梦

有一个歌

叫做《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風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个笑话是什么?

大家看看各个抄本,包括清人发行的通行本:被篡改了的程甲本和程乙本

包括我手头1889年和1930年出版的红楼梦

内容都是:

都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風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趁着这”三个字根本不存在

 

看看87歌里为什么有这三字呢 

红学实在搞笑!

梦稿、己卯、庚辰、卞藏、甲辰、舒序这些本回没有其他批语的本子,根本就不存在“趁着这”三个字

 

蒙本在“都只为風月情浓”后夹批“趁着看”,

 

 红学实在搞笑!


 

戚在“都只为風月情浓”后夹批“趁着这”。

红学实在搞笑!

显然是这位蒸锅伙计抄书水平太高,直接把夹批抄成了正文了!也就成了甲戌本的样子:

红学实在搞笑!

而我们的红学家因为把甲戌本当成了神

 

于是就把这种蒸锅铺的货直接印成今天的红楼梦词里了,而30年以前的各种印刷或其他抄本都没有这滑稽的“趁着这”三个字

我就纳闷了,还有这样那样的《红楼梦》诗词选注,这样不相干的都被混成了诗词,那些才高八斗的人还能神气活现地给注解出来。也不知打他们肚里的平呀仄呀是真是假了,最起码的知识都没有。

滑稽到什么程度

所以才有87那首歌的笑话也就见怪不怪了

再看看元春的“恨无常”吧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天伦呵”这三个字

又是甲戌本超级蒸锅料理

在“儿命入黄泉”后面,同样己卯、梦稿、舒序、庚辰这几本子本回没有批语,所以后面就没有任何字

直接就是:儿命入黄泉,须要退步抽身早

蒙古、戚序、梦序为夹批:“天伦呵”。卞藏本干脆连“须”都没有,更没有“天伦呵”

又是把夹批被抄成正文,对应影印本不再累赘提供截图,大家自己核对才算有理可循。

甲戌本\庚辰本的抄书是十足的蒸锅伙计

蒸锅本山寨大家完全可以接受和理解,但把山寨蒸锅料作为最妥当文本居然被红学家推广而让大家一起做蒸锅伙计是何等的欺人。我们受害的有些太冤枉了吧

清代北京地方一种卖馒头的铺子,专为早市人而设,凌晨开肆,近午而歇,其余时间,则由铺中伙计抄租小说唱本。其人略能抄录,但又不通文理,抄书时多半依样葫芦,所以书中会把‘开口先云’变成‘开口失云’,‘癞头和尚’变成‘獭头和尚’。这种铺子所出租的小说唱本,不论有否木刻,一律由人工抄出,三数回钉为一册。抄书纸皆为近于毛边纸的纸张,棉纸为面;其书的尺寸即如现在这个本子,任人租阅。所以它会又像是一本正经抄录的书,但也会抄得讹错离奇,就象这个甲戌抄本的样子。(包括庚辰本)

把批语都当成正文,是蒸锅伙计,可以理解

但被红学家当成正文

这就是极大的笑话

那些“诗词选注”也不知道怎么注出来的

硬生生增加了那么多东西还平仄,扯了原子弹。

只能看到有些人不懂装懂的最后成为泰斗

 

好了,不谈了,希望大家看得明白,想得透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