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秀娟老师导读《今天我想慢吞吞》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校园 |
分类: 培训学习 |
《今天我想慢吞吞》这本诗集的主线就是“慢吞吞”。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属于“深耕阅读”。希望孩子围绕一个点,深入扎根进去,孩子由一个点生发开来,孩子们的发现是开放的,无穷尽的。
在“慢”中,寻找诗里的“慢妙”,这样儿童的阅读在任务驱动中主动地沉浸在文本中,在摸索摩挲中我们共同再去发现。孩子们有一双“蚂蚁之眼”,蚂蚁虽然是弱小,但是他们植根于大地,会有最为细腻的发现。这些发现是儿童的,也是鲜活的,必然也会让我们的阅读更丰满。
也就是这种驻足停留时,你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
2、这本诗集中,有很多很独特的意象。
吴雨欣:在书中房子出现了好几次。分别在P44,P45,P46,P49,P61,P69,P76,P77,P96,P97,P98,P99……出现了这么多房子是因为汉斯当时在异乡想自己的故乡,就把自己的“家”在书中许许多多的地方写出了,把自己对家的想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
陈泓屹:我觉得书中图和文一共出现了35次“房子”,是因为汉斯在写《今天我想慢吞吞》时还有许多的非洲难民正待转移,也有许多难民无处可归,所以汉斯写了许多关于房子的童诗,他觉得我们有房子是一件幸福的事,让我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云朵
书中不论是文字还是插图,大量地出现“云”这个意象,因为大量反复的出现所以难免让我们驻足。
“云朵”的意味:舒服、天空、自由、柔软、温暖,一份独有的惬意。
那“老鼠与大象”的意象:为了对比么,一个那么大,一个那么小。孩子们认为,大象代表大人,老鼠代表小孩。
一次一次读,一遍一遍地回到这本诗集,我们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根植于我们的兴趣点。
就是这样在一个个“挑战”中,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走进这部诗集,也正因为一遍又一遍地沉浸在其中,“学贵有疑”。有时就恰恰在于深入了才有了“深度”。那么建议老师可以在班级建立“阅读问答榜”,孩子们展示交流自己的自问自答,你看孩子们有的关注内容,有的关注图片,而孩子们的答案让我们看到诗集纸面和文字背后的那一份“调皮”的童稚与童趣。这应该是我们始料不可及的。也就是在这样“探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诗集有了更多的停留,自然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关注和思考。
提出问题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当他们问出无穷多的问题时,问题不一定是需要答案的。这是诗歌的一种本源,比如以前古时的《天问》。孩子们读出问题,这一个个问题,代表孩子们的思考。
第三布,“慢”妙 的亲子阅读
由读诗——关注——发现——创作,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再一次回到文本。一切的发现才是有理有据的。
表格:“汉斯雅尼什”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秘密吗?
第四步,阅读拓展:有这样的一本书,拓展到其他的书。
汉斯雅尼什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书的创作像是一份礼物,让我成为创造奇迹的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幼童到八旬老翁都喜欢。
阅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驻足的地方。专注其中,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
阅读,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归。诗人那样细腻的观察,那样神奇的想象,那样饱满的童心,都值得每一个人深深浸染。
阅读过程中,师生最理想的关系是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会让老师和学生互相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