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是难以走出幻想的根源
2023-02-28 17:01:26
一个人的“关系容器”一旦被破坏,就会陷入幻想之中。
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从良好的关系中走出来的,而不是生而独立的。一个独立的人,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情绪,并且能够妥善处理好与重要他人的关系。缺乏独立能力的人,既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也缺乏稳定的情绪状态。他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于是陷入了幻想之中。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情感、精神的寄托,就好像能够承载自己的容器被打破了一样。又好像还没完全长大就要破壳而出的小鸟一样,他们是脆弱的、无助的、孤独的。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是难以走出幻想的根源。
为什么会陷入幻想?对现实的退缩与逃避,幻想是人们最初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他们通过幻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陷入幻想之中本质上是对现实的退缩与逃避。内心具体体验为:深感自己胜任力不足,无法应对学习或者工作中的挑战。找不到情感的偎依以及精神的寄托,没有人理解、认可、支持自己,于是通过幻想来进行补偿。在幻想中,我们找到了一种“全能感”,正好补偿了现实中的挫败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一些低谷期,在低谷期总是伴随着幻想。对于这种幻想不需要特别干预,因为它是成长的一部分。
“关系容器”被破坏。正如前文所言,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从良好的关系中走出来的。在早期成长经历中,如果有一个足够包容的家庭氛围,足够理解并充分支持的父母,心智的发展就是健全的。对婴儿来说,这个家庭以及家庭中的父母,就是婴儿的容器。这个容器保护婴儿不受伤害,让婴儿感受到安全和爱。如果这个容器被破坏,就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陷入幻想中。比如,原本对自己足够好的父母离开了自己,或者变得越来越暴躁,孩子的成长就会停留在此刻。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不真实的感觉,就像是活在了梦里一般。
走出幻想的阻碍是发展关系无法调和的敌意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心智的发展,挫败的人际关系是对关系的阻碍。一些人难以走出幻想,是因为他们在发展关系时有着无法调和的敌意。因为在他们的主要关系中,自己总是受伤的一方,所以在与其他人建立关系时总是带着莫名的敌意。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移情心理。指的是个体早期对某人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无意识的将这份愿望投射到新认识的朋友身上。一个看谁都不顺眼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更无法建立稳定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
过度的融合需要。对于陷入幻想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讨厌一切关系,他们对于关系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好的关系就是对方能够跟自己融合在一起。内心体验为:你跟我关系好,那么你的大脑、胳膊、眼睛、鼻子就都是我的。你需要帮我思考、判断、决策,帮我处理好内心的情绪。这种关系就是婴儿跟母亲的关系,因为他们早期对母亲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才寄希望通过发展一段这样的关系来获得补偿。当然,这种过度的融合需要,常常给人一种窒息感,过不了多久就会遭到抛弃,于是他们再次陷入幻想之中。
感觉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感觉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是难以发展关系的根源。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指的是个体身处三者及以上的关系时,内心所产生的嫉妒、羡慕、痛恨、恐惧等情绪,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内心的矛盾、挣扎和冲突。他们觉得别人的关系是紧密的,而自己被他们忽视、怠慢和冷落。事实上,这是对原始父母关系的误解。由于没有理顺每个人的关系,所以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因而陷入幻想之中。具体表现为,你只能跟我交朋友,如果我发现你跟别人交朋友我就会很沮丧。
走出幻想。幻想内心沉睡的小孩,一个长期沉浸在幻想中的人,就像是沉睡的小孩一样。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这个沉睡的小孩正是当年那个受伤的自己。因为经历了某件事情,让那个小孩停留在了那里。内心小孩之所以停留在那个创伤经历中,是因为潜意识里无法接纳这个事实。停留在这里,就好像事情还没发生一样,又好像只要停在这里就不会真的失去她一样。只有让自己进入内心世界,找到那个沉睡的小孩,让他接纳曾经的创伤经历,然后带回到现实中来,才能够走出幻想。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一个足够有爱心、有耐心的人,用理解、陪伴、支持的方式唤醒内心沉睡的小孩。
发展关系与拓展经验。想要走出幻想,在内心世界的努力就是唤醒沉睡的小孩,在现实中的努力就是发展关系与拓展经验。当你长期深陷某种困境的时候,意味着你当前掌握的经验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拓展新的经验了。就好比是你用中学掌握的知识是没办法解决大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只有学习大学中的知识。这些经验可以从身边的人身上获得,可以从书本上获得,当你掌握了新的经验时,就有了足够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当你自信于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时,也能够有勇气发展关系,并最终在现实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感。
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是难以走出幻想的根源
一个人的“关系容器”一旦被破坏,就会陷入幻想之中。
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从良好的关系中走出来的,而不是生而独立的。一个独立的人,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情绪,并且能够妥善处理好与重要他人的关系。缺乏独立能力的人,既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也缺乏稳定的情绪状态。他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于是陷入了幻想之中。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情感、精神的寄托,就好像能够承载自己的容器被打破了一样。又好像还没完全长大就要破壳而出的小鸟一样,他们是脆弱的、无助的、孤独的。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是难以走出幻想的根源。
为什么会陷入幻想?对现实的退缩与逃避,幻想是人们最初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是刚出生的婴儿,他们通过幻想试着理解这个世界。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陷入幻想之中本质上是对现实的退缩与逃避。内心具体体验为:深感自己胜任力不足,无法应对学习或者工作中的挑战。找不到情感的偎依以及精神的寄托,没有人理解、认可、支持自己,于是通过幻想来进行补偿。在幻想中,我们找到了一种“全能感”,正好补偿了现实中的挫败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一些低谷期,在低谷期总是伴随着幻想。对于这种幻想不需要特别干预,因为它是成长的一部分。
“关系容器”被破坏。正如前文所言,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从良好的关系中走出来的。在早期成长经历中,如果有一个足够包容的家庭氛围,足够理解并充分支持的父母,心智的发展就是健全的。对婴儿来说,这个家庭以及家庭中的父母,就是婴儿的容器。这个容器保护婴儿不受伤害,让婴儿感受到安全和爱。如果这个容器被破坏,就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陷入幻想中。比如,原本对自己足够好的父母离开了自己,或者变得越来越暴躁,孩子的成长就会停留在此刻。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不真实的感觉,就像是活在了梦里一般。
走出幻想的阻碍是发展关系无法调和的敌意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心智的发展,挫败的人际关系是对关系的阻碍。一些人难以走出幻想,是因为他们在发展关系时有着无法调和的敌意。因为在他们的主要关系中,自己总是受伤的一方,所以在与其他人建立关系时总是带着莫名的敌意。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移情心理。指的是个体早期对某人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无意识的将这份愿望投射到新认识的朋友身上。一个看谁都不顺眼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更无法建立稳定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
过度的融合需要。对于陷入幻想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讨厌一切关系,他们对于关系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好的关系就是对方能够跟自己融合在一起。内心体验为:你跟我关系好,那么你的大脑、胳膊、眼睛、鼻子就都是我的。你需要帮我思考、判断、决策,帮我处理好内心的情绪。这种关系就是婴儿跟母亲的关系,因为他们早期对母亲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才寄希望通过发展一段这样的关系来获得补偿。当然,这种过度的融合需要,常常给人一种窒息感,过不了多久就会遭到抛弃,于是他们再次陷入幻想之中。
感觉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感觉被排除在关系之外,是难以发展关系的根源。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指的是个体身处三者及以上的关系时,内心所产生的嫉妒、羡慕、痛恨、恐惧等情绪,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内心的矛盾、挣扎和冲突。他们觉得别人的关系是紧密的,而自己被他们忽视、怠慢和冷落。事实上,这是对原始父母关系的误解。由于没有理顺每个人的关系,所以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因而陷入幻想之中。具体表现为,你只能跟我交朋友,如果我发现你跟别人交朋友我就会很沮丧。
走出幻想。幻想内心沉睡的小孩,一个长期沉浸在幻想中的人,就像是沉睡的小孩一样。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这个沉睡的小孩正是当年那个受伤的自己。因为经历了某件事情,让那个小孩停留在了那里。内心小孩之所以停留在那个创伤经历中,是因为潜意识里无法接纳这个事实。停留在这里,就好像事情还没发生一样,又好像只要停在这里就不会真的失去她一样。只有让自己进入内心世界,找到那个沉睡的小孩,让他接纳曾经的创伤经历,然后带回到现实中来,才能够走出幻想。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一个足够有爱心、有耐心的人,用理解、陪伴、支持的方式唤醒内心沉睡的小孩。
发展关系与拓展经验。想要走出幻想,在内心世界的努力就是唤醒沉睡的小孩,在现实中的努力就是发展关系与拓展经验。当你长期深陷某种困境的时候,意味着你当前掌握的经验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拓展新的经验了。就好比是你用中学掌握的知识是没办法解决大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只有学习大学中的知识。这些经验可以从身边的人身上获得,可以从书本上获得,当你掌握了新的经验时,就有了足够的力量、智慧和勇气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当你自信于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时,也能够有勇气发展关系,并最终在现实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