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贡献了影史最迷人反派,却因导演拒绝删减被国内禁映

标签:
电影娱乐 |
4月初有部院线片因为“技术原因”被迫下线,亏我在这个月的盘点中提到它,老实说有点儿尴尬。
嗯,说的就是《中邪》。
除了这一部以外呢,还有几部月初放映的电影,像什么《起跑线》啊,《暴裂无声》啊,这些之前已经说过了,所以接下来这段时间我可能会给大家聊聊一些经典的高分片。
别急,《教父》、《辛德勒的名单》我都会讲到。不过今天,我打算跟你们说说另一部电影,也是今年北影节将在国内“首映”的巨作。
《蝙蝠侠:黑暗骑士》
The Dark Knight
是的,你没看错,这部电影正是借着今年电影节的东风,才能如愿登陆内地院线。不过遗憾的是,只有北京的观众才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它。
而它当年在内地被禁的原因也让人哭笑不得。
虽然后来央视播出过该片,但它一直没能在内地上映过。所以这次北影节诺兰TDK三部曲套票公开后,卖得特别好。
有多好呢?
从开票到售罄,只用了7秒。
说起诺兰的暗黑三部曲,绝对可以说的上是一部可以叫板漫威的DC大作。
三部曲中,最有深度,也是人气最高的《黑暗骑士》,不光口碑爆炸,票房成绩也非常不错。
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人能把一部漫画作品还原得如此传神,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诺兰。
为了还原DC漫画中阴暗的氛围和主题,诺兰用了大量暗景去呈现哥谭市的夜色。
这种影调不光和蝙蝠侠的夜行形象高度统一,同时,也象征着笼罩这片城市之下的无尽罪恶。
除了风格无限还原原著,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大众奉为经典,还有一个理由——那个人是注定无法被忽略的。
他就是小丑的扮演者,希斯·莱杰。
而今年,恰好是他和我们分别的第十个年头。
想当年,奥斯卡把唯一一座奥斯卡最佳男配颁给了一个漫画角色,这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闻的。
回顾小丑的历任扮演者,不乏有像杰克·尼克尔森这样的鬼才。但因为年代原因,这类作品都因为受众狭窄而仅仅在一个圈子里被人熟知。
真正把小丑这个角色带入公众视线的,正是希斯·莱杰。
《综艺》曾如此评价他的表演:
病态残忍的终极乐趣,毁灭背后的愉悦,破坏背后的大笑,以及一切背后的疯狂,让他的表演极富吸引力、威慑力和视觉冲击力。他是一流的超级反派,舔舐着嘴角的伤疤,在莱杰的表演下脱胎为如马龙·白龙度饰演般心理变态的怪咖。他将邪恶演绎成了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是超越时间的存在。
如果说前任赋予小丑的是一个固有的标准形象的话,那么希斯·莱杰则是在保留这些元素的基础上,塑造出了一个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小丑。
“别人的终点即是他的起点”,他的小丑,就是这么屌。
记得去年在跟大家聊《老无所依》的时候说过,看过的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两个反派,一个是那部电影里的冷血杀手安东,
另一个,就是希斯·莱杰版的小丑。
他们各有特色,相对于安东那冷静且偏执到令人发冷的残忍,小丑的病态则更显张扬,甚至,你会为他的失败感到惋惜。
一部电影能让观众喜欢上反派是很不容易的,但希斯·莱杰做到了。
一个眼神,一抹邪魅的笑容,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都是戏。
碰到心情好的时候,还给自己临场加戏,然后一不小心铸就一段影史佳话。
据说,希斯·莱杰为了小丑这个角色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曾把自己闷在酒店屋子里,详细揣摩这个人物可能具备的心里特征和行为姿态,甚至细致到声音也进行了调整。
于是,在他的努力下,一个疯魔中散发着合理性的超级反派就此而生。
《黑暗骑士》中,小丑的身世和漫画一样扑朔迷离,在不同的人面前,他会给出不一样的说辞。
对布鲁斯·韦恩的前任女友,他声称自己脸上的伤疤是为了讨女友欢心自残形成。
对待犯罪同行,他又换了个说法:自己脸上的伤,是由醉酒且有虐待家人倾向的父亲一手铸成。
到底哪个说法才是真的呢?无人知晓。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本人,即是混乱的代言人。
所谓混乱,意味着无序,意味着离经叛道,意味着,
不拘一格。
黑帮你们不是爱财么?哥们儿我不在乎。
毕竟,你们这种捞品味,干不出什么破天荒的大事儿。
什么叫有品位?小蝙蝠不是号称自己主张正义么?我杀人的时候,他人在哪儿?如果正义真的如此纯粹,他的见死不救又算什么?
影片中,风头压过主角的小丑向蝙蝠侠提出诸多道德难题,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颠覆后者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而这,恰好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回顾近几年的DC电影,正反派泾渭分明,在加入超人和神奇女侠这类超自然挂逼后,电影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沦为视效烂片。
只有特效,剧情狗屎。
诺兰的《黑暗骑士》则更侧重用写实风格,去表现正反派之间的复杂一面。
正如刚才说的,这部电影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从中你还可以窥探到人性中很多模糊幽暗的领域。
蝙蝠侠,号称城市卫道士,尽管暗地里一直在帮助哥谭市维护秩序,但其合法性一直不被当局承认。
对于被守护的弱者而言,他是英雄。但对既得利益者而言,他则是一个阻挡财路的障碍。
面具之下,年纪增大的布鲁斯·韦恩知道自己隐退只是时间问题,但面对小丑等一行人的挑衅,他仍无法做到全身而退。
他的死敌小丑,一个和自己一样没有超能力的高智商罪犯,次次用极端事件挑战大众底线。为了纠错,布鲁斯·韦恩一直在道德边缘和对方缠斗。
小丑可恶吗?当然可恶,可恶到让深受其害者无不想令其碎尸万段。但即便这样,蝙蝠侠就有权利去消灭他吗?
这,是小丑向蝙蝠侠证明的第一个悖论:生命优先于道德存在。
即便你满口正义,但当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时,你真的能义无反顾对他实施处决吗?
蝙蝠侠的选择,只能说明他尚存良心。但在人性本恶论的小丑眼里,大众可没有蝙蝠侠这样的觉悟。他们贪婪、自私、且毫无主见。
“这个年代没有谁是值得信任的”,他笃定道。
为了证明人性丑陋,小丑搞了一个类似电车悖论的实验:在两艘船上,一艘船上承载的是无辜市民,另一艘则装满重刑犯。两艘船上的人要想活下来,必须优先炸掉对方的船。
危急关头,看似无害的公民群众里,的确有人出于自保的目的打算炸掉对方的船。理由也足够充分:
比起我们,那一船的人是犯过错的人。既然犯错,就用死亡来赎罪好了。
听起来似乎合理合法对吗?但谁赋予你权利这么去做呢?
法律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规则,却无法束缚人心。反观罪犯一方的选择,请你告诉我,谁比谁更道德?
另一边,原本打算炸船的市民一方,最终因为强大的道德压力选择退缩。
这个选择有两层含义:
1. 引爆任何一艘船只,都将让对方成为罪犯,而这和每艘船上的人的过往历史毫无关系。
2. 人心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变性,模糊了道德的绝对正确。
很显然,炸船事件的失败,宣告了小丑计划的破产。因为如他所见,大众并不像他想的那么邪恶。在危机面前,人与人之间冥冥中的信任,给予了彼此一条生路。
而这,也是布鲁斯·韦恩所一直坚信的——凡事多看积极的一面。
你相信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而这仅仅是你的世界观,你不能强行以为这就是你所看到的全部。
当然,在这场道德较量中,蝙蝠侠并不总是居于上风。在营救前女友失败和丹特堕落的事件上,小丑同样向对方证明了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就像善恶一样,人从正义滑向邪恶其实也只是一瞬之间。韦恩的私心让他在营救计划前显得无力,而丹特的腐化则是施加于人类自身的一道诅咒:
我们永无法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变成什么样。
硬币皆有正反面,再完美的人,同样有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只需要一个触发时机,也许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曾经象征哥谭市正义一面的丹特,在瑞秋死后心怀怨念。复仇的欲望粉碎了他对正义的理想,那个曾经代表光明的人,在小丑的混沌理论诱惑下,化身为了复仇使者。
可以看到,正是在这一来一回中,《黑暗骑士》用颇具哲学观的思维,向观众讲述了一个非常有份量的超级英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没有绝对的好坏,它们相互交融,却又在必要时各自为阵。
黑与白构成现实的底色。电影如此,现实也是如此。而能够让一部商业片做到这一点,诺兰确实不简单。
如果不是因为希斯·莱杰的不辞而别,也许三部曲的最终章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更疯狂的小丑。但天妒英才,我们也只能道一声保重,然后转身离开。
若干年后,《黑暗骑士》会不会成为影史经典另说,但它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绝对有着不凡的意义。
看懂了它,你就不会变得那么愤世嫉俗。
因为很显然,屁股决定脑袋。
想要当黑暗骑士?可以啊,先让我看看你存款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