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涨姿势贴:我们为什么需要童话?

(2015-06-01 19:06:50)
标签:

杂谈

让我换个方式表述这个问题,作为曾经的孩子,我们为什么要看童话?

珍妮特·温特森在寒碜腐国第一大毒舌奥斯卡·王尔德的时候,客观肯定了他的“次要作品”---那些适宜儿童观赏的奇妙故事。对于成年人来说,理性和逻辑是理解世界的工具,如今我们把这些后天掌握的工具称为“三观”,而远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一种自我理解的方式,即“想象力”。


涨姿势贴:我们为什么需要童话?

我成年后所了解的王尔德是个没谱的边缘人,一流的剧作家,二流的诗人。出行必着夸张的燕尾服,手捧向日葵或百合,因为公开搞基被长年放逐。我小时候从来分不清安徒生、王尔德或者格林兄弟,以为他们都是专职写儿童读物的,跟郑渊洁一个属性。

17世纪以前,地球上是没有童话的。童话在变的天真之前,都是暗黑系的民间传说和乡野秘闻。在大航海开启了现代文明的一百多年以后,随着航海家和生意人的往来穿梭,这些故事越传越广、越传越离奇。《西方的异类文明史》中提到,最早对当代童话做出贡献的并非赫赫有名的格林兄弟,而是17世纪晚期的法国诗人查尔斯·佩罗。当今多数童话的雏形都可以追溯到他在1697年出版的《Tales of Times Past with Morals》(中文译为《鹅妈妈的故事》),包括暗含各种成人隐喻的《大灰狼与小红帽》。三联在06年引进的《百变小红帽》把斗篷下的童贞情节和香艳的性暗示扒了个精光,完全是一个中古版的《洛丽塔》。

涨姿势贴:我们为什么需要童话?

童话的单独分类完全是近代文明的产物,阉割版的各种童话集里,强化了各种角色的绝对属性,人性本源中的复杂感不属于童话讨论的范畴。因为阅读对象---儿童,不具备处理复杂人格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近代心理学研究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开始把儿童列为研究对象。反社会型人格的儿童,对童话里冻死的燕子反应淡漠。童话里各种形象所对应的人格暗示和情绪属性,在不同特质的儿童身上,反应不一。

我的童年还远不属于电子化阅读时代,图书印刷水准也相当低劣,插图本童话集的排版和色差都不敢恭维。我读书散漫,看着看着就开始跟一两句话较劲,比如夜莺把身体扎进玫瑰刺里,以我对麻雀的观测和亲自猛戳月季刺的体验,我觉得夜莺很难做到这一点。阻止我近一步往下思考的理由,一半是书封上“经典”“大师”这类吓人的title,一半是我又开始跟下面一句话较上劲了,把上面那个疑惑忘得精光。

某书痴友人家的小孩,今年六岁,目前在读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她对马可波罗跟忽必烈吹嘘的那些水月镜花,完全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六岁孩子的脑回路如下图,深不可测,此后每况愈下。一个孩子在童年的鼎盛时期,通常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想象力,遗憾的是,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都很难同步。


涨姿势贴:我们为什么需要童话?

脑神经元连接图


英语世界表述童话的词组“fairy tale”,源自17世纪末出现的法语“contes des fees”。除了民间口述型童话,17世纪的法国贵妇们为童话写作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多尔诺瓦伯爵夫人的名篇《青鸟》,成为后世经典。法兰西院士贝洛,把童话上升到了学术的高度,欧洲大陆开始普遍接受“童话”这种特别的艺术载体,用成熟的智慧满足烂漫的童心。

木心说小孩子的知识圈,就要“该懂的懂,不该懂的不懂”。懂与不懂的界限,一是成年人的主动引导,一是孩子的自我领悟。童话在这其中起到了恰如其分的作用,突出了基本的善恶是非、生死美丑,留白的余地也足以让孩子开始思考人生。

文/斯小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