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第6-10章读书笔记

本周我完成了《童年的秘密》第6-10章的阅读,阅读思路为“梳理框架—重点解析—我之所见”。
一、框架梳理
在第6章,蒙台梭利主要围绕着“实体化”和“精神胚胎”两个概念展开,强调儿童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在第7章,蒙台梭利解释了什么是“敏感期”以及处于“敏感期”的儿童的特点,她提出要认识到儿童内含着的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并要尊重儿童,而不是控制儿童。在第8章,蒙台梭利解释了“外部秩序”和“内部秩序”,并解释“心灵的适宜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第9章,蒙台梭利分析了儿童的“理性”和“智力”,并提出成人要转变对儿童的态度,增强责任感,做儿童的研究者。在第10章,蒙台梭利主要关注成人和儿童的冲突,她认为要解决冲突需要成人理解儿童,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
二、重点解析
第六章 精神的胚胎
1、当我们把“实体化”这个词理解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完美,那么我们可能吧儿童心理的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
2、儿童不像动物一样,一出生就拥有站立或发生叫声的本能,儿童不受固定的和预定的主导本能的束缚,这个事实表明他有天生的自由权和行动的自由。
3、人和野兽之间的精神差异在于:动物像成批生产的物品,每一个个体具有它的物种所持有的特征。人就像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都不相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创造性的精神,这使他成为一件艺术品。
4、儿童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在跟环境的接触中,儿童运用自己的意志发展自己的各种功能,因此,他将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5、如果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扰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
6、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精神的胚胎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交换。通过环境,塑造个人并使其达到完美。
第七章 心理的发展
(一)敏感期
1、一个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
2、一个敏感期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关,这种敏感性是生物在其早期仍处于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是一种暂时的倾向,限于获得一种特殊的品质。一旦这种品质或特性获得之后,这种特殊的敏感就消失了。一个活的动物体的每一种特殊品质都是借助于短暂的刺激或潜力的帮助而获得的。
3、生长不能归功于一种模糊的遗传的预定倾向,而是归功于周期性的或短暂的本能精心引导的结果。这些本能通过对某种确定的活动提供刺激来进行引导;这种活动可能跟同一物种的成年动物的活动大不相同。
4、儿童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由此使他产生惊人的举动。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的指令行事,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丧失了,永远丧失了。在心理的发展期间,儿童真正作出了惊人的征服,只是由于我们已经看惯了这种奇迹,熟视无睹使我们成为麻木的观众。
5、儿童是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的。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件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每一个成就都表明了他们的力量的增强。
6、当一种精神的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又被激起。在一种稳定的节律中,儿童从一种征服到另一种征服,由此构成了他的欢乐和幸福。另一方面,当这个敏感期消失之后,经过思维的过程、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智力的成果表现出来了。
7、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动,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对象;但如果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乖戾。
8、儿童敏感期的脾气是他们的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外部表现,表现了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感觉到某些事情处置不当。
(二)敏感期的分析
1、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心理发展所必需的媒介,就如同物质环境为生物体的发展提供了食物和空气一样。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
2、在儿童内部,还具有一种能运用这些物体以利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潜力,因为正是在这敏感期内他进行心理的调整,使他自己能适应环境或日益精确并轻松地到处活动。
3、我们可以把创造性活动想象成一系列来自潜意识的充满活力的冲动,当这些冲动跟环境接触时,就产生了一个人的意识。
4、当某些障碍组织儿童的内在功能的发挥是,儿童的敏感期可能在他的激烈反应中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把这看做一种无意识的绝望,称之为“发脾气”。但实际上它表达了一种内部的失调或者一种需要未得到满足,由此在心理上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紧张。这种心理上的紧张表示心灵尽力要求保护自身或提出疑义。
5、如果不给儿童提供帮助,如果他的环境被忽视,那他的精神生命就将处于持续的危险之中。儿童就像人世间的弃儿。
6、我们必须从最初的时刻就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个任务属于自然本身。而在于灵敏地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在于为儿童的生长提供那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生长单靠儿童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得到的。
(三)观察与实例
1、对儿童心理生活的观察必须使用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当昆虫在它们的自然环境中忙碌地工作时,法布尔自己隐藏起来,不去打扰它们。
2、愿意帮助儿童的人不必求助于复杂的观察或幻想式的解释,只是他必须要有帮助儿童的愿望和一些有关儿童的常识。
3、儿童应该在不同时刻被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他就可以重复看到同样地东西,并学会如何识别这些东西以及它们的相应位置,如何区别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
第八章 秩序
(一)外部秩序
1、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儿童在看到一些东西置于恰当的地方时显露出高兴和激情,从中可以看出儿童对秩序敏感性的积极表现。
2、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
3、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
4、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是一种内部的感觉,这种感觉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环境,在这环境功能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当一个人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他就能指导自己的活动达到特定的目的。
(二)内部秩序
1、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自己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另一个是内部的,这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可称之为“内部定向”。
2、如果我们能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的话,那是因为儿童给了我们适应世界的工具。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我的话,那是因为儿童使这种意识成为可能。我们之所以富有,那是因为我们是儿童的后嗣,儿童始于无所有,为我们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基础。
第九章 智力
1、我们的教育体系很尊重儿童的环境,使它成为教学的中心。比之其他的教育体系,我们也更高地和更合理地尊重儿童的感知。我们强调儿童内在的敏感性。儿童有一个敏感期,这个敏感其几乎持续到5岁,并使他能以真正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吸收印象。
2、儿童是一个积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吸收印象,他们根据一种内在的冲动、一种感觉或特殊的兴趣而行动的,结果他有选择地挑选印象。
3、每个人只看到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就是说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兴趣来看他的。因此,同一个物体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着。
4、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并独自向前发展,这是儿童的理性,敏感期就是围绕着它转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和创造性的,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逐渐地发展,靠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印象来获得力量。
5、理性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能量。各种印象被整理排列起来服务于理性,儿童吸收他的最初的印象来扶助理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儿童对这种印象是如饥似渴,甚至是贪得无厌的。
6、成人总以为儿童仅仅对绚丽的东西、鲜明的色彩和震耳的声音产生敏感,于是就用这些东西来吸引儿童。但这些强烈的吸引力是外在的和瞬息即逝的,它可能使儿童分心二得益甚少。
7、对成人来讲,儿童的心灵是一个深奥难解的谜,这个谜之所以使成人感到困惑不解,是因为他们是根据它的外在表现,而不是根据它的内在的精神能量来作出判断的。我们应该努力地理解在儿童活动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一种可理解的原因。
8、如果一个成人要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他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
9、儿童的心理个性跟我们成人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种性质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不能互相理解。
第十章 生长的障碍
1、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正在生长中的儿童和成人的心理状态存在着极大的不一致,以致要这两者不作一些调整而生活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2、承认的无意识的防御心态只有在掩饰下才充分表现出来。成人的贪婪被“有责任正确地教育儿童”掩饰起来了,这种贪婪使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所拥有的任何东西。这种父母的爱和儿童的天真无邪之间的斗争是无意识地进行的。
3、一个强者可以通过暗示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者,一个迫使儿童睡眠的时间超过他需求的成人,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无意识地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4、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只适应他的需要的床,以及不让他谁的超过必要的时间。应该允许儿童疲倦的时候就去睡觉,当他睡够了就醒过来,当他想要起床时就爬起来。
5、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它将带给人类真正的帮助。成人必须相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
三、我之所见
1、关于“精神的胚胎”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吗?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白纸,所以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儿童身上,想把孩子塑造出自己想象中的模样。但是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生来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拥有“精神的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她提到儿童就像手工制作的物品,充满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创造性的精神。
蒙台梭利说到“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那么什么是“实体化”呢?“所谓实体化是指出生的婴儿身心发展处于十分弱小的状态,只能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才能不断形成、发展、完善自己,心智的发展需要依赖外界的实体,外界的实体可以促成儿童心灵发展的实体化。”[1] “精神的胚胎”有什么作用呢?“精神的胚胎”会指引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2]
那么如何使得“精神的胚胎”成长发育呢?蒙台梭利认为这需要儿童去自由探索,同时还需要适宜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儿童发展的适应环境呢?蒙台梭利对“适宜的环境”作了如下阐述:“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它,而不会对它有害。”[3] 从蒙台梭利的阐述可以看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首先应该是充满爱,和谐的,接纳孩子的。[4]
2、关于“敏感期”
“敏感期”这一词最先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使用的名称,他发现蝴蝶幼虫总是围绕在有光的地方,但这种特性在幼虫长大后就逐渐消失了。蒙台梭利在儿童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于是将“敏感期”纳入教育领域,提出“敏感期教育”。敏感期是教育的关键期,她所说的敏感期是指由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而导致对这些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吸收。[5]
关于敏感期,蒙台梭利通过在“儿童之家”对幼儿进行多年的跟踪观察与研究,最终对敏感期进行了归类和时间界定 :语言敏感期(0~3 岁)、秩序敏感期(2~4 岁)、感官敏感期(0~6 岁)、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动作敏感期(0~6 岁)、社会规范敏感期(2.5~6 岁)、书写敏感期(3.5~4.5 岁)、阅读敏感期(4.5~5.5 岁)、文化敏感期(6~9 岁)。[6] 蒙台梭利关于敏感期的解释中,重点强调,敏感期一旦错过,将对人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狼孩的故事就是错失敏感期的完美例证。敏感期的提出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后大量学者在这个敏感期理论的基础上对幼儿具体能力敏感期做了深入的研究,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根据蒙台梭利和其他学者对儿童敏感期的观察和研究,目前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敏感期”及其教育理念或措施,形成了一个关于儿童敏感期的知识谱系(见下表 1):
http://s12/mw690/005K4h84zy7pIabhGXh6b&690
但是也有学者对“敏感期”的科学性提出了质疑。“虽然“敏感期”确实存在,并且为儿童教育提供了科学思想与方法,提升了儿童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与有效性。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很好地被经验所证实,只是因为它作为科学研究成果而显得很科学,且人们相信它是科学而已。但现实中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曲折性与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它的解释力。不幸的是,有的人将“敏感期”过于精细化、准确化,甚至教条化,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物极必反,与教育教学目的背道而驰。”[7]
我认为,蒙台梭利提出的“敏感期”及其相关概念的确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儿童的成长历程的确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但是不能将敏感期固化,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成长节奏,我们需要考虑儿童的独特性。并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要挖掘更多地经验和证据来佐证这一理论以提高科学性。
3、关于“秩序”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拥有秩序的敏感期,“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的秩序感,他是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8] 这种秩序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维持着儿童内心的稳定,当秩序感被破坏时,儿童会感到焦虑和恐慌。
那么,秩序到底会儿童有哪些作用呢?程雷在《蒙台梭利秩序教育思想浅述》中总结了5点:秩序带给幼儿安全感、秩序有助于幼儿生活养成、秩序有益于幼儿的直观思维、秩序有益于幼儿道德的培养、秩序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审美意识。[9]
接下来,该如何提供有秩序的环境呢?蒙台梭利认为整个环境要非常美观、整洁、有规律;每件物品的摆放都是非常有序,教具的摆放要遵循上到下、左到右、小到大的规则;而且物品陈设的顺序还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幼儿秩序感的培养。首先取教具时要双手端平,轻拿轻放,尊重教具;取教具的顺序: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其次在教师在展示“工作”前双手相握不讲话,操作教具都是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左手持教具,右手摸教具。再次教具操作完要顺序将教具归位。通过这样一种有序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来发展幼儿的秩序感。[10]
[1] 吴中齐,徐银银.解析蒙台梭利之“童年的秘密”[J].科技展望,2014(22):228 230.
[2] 武志红. 别破坏了孩子的精神胚胎[N]. 健康时报,2015-03-12(007).
[3] [意] 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8.
[4] 罗少华.《童年的秘密》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8(11):135-136.
[5] 李伟光.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读《童年的秘密》有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49-150.
[6] 罗少华.《童年的秘密》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8(11):135-136.
[7] 罗碧琼,唐松林,盛红勇.生命论对儿童敏感期理论的检讨与超越[J].学前教育研究,2018(11):53-61.
[8]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95.
[9] 程雷.蒙台梭利秩序教育思想浅述[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26(02):98-102.
[10] 唐芳丽.蒙台梭利儿童“秩序感”、“专注力”理论和实践的反思[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