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秘密》第1-5章阅读笔记

《童年的秘密》第一次读书报告
本周,我们小组开始了新一轮的名著阅读,我们选择的书目是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对于学教育的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它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工作,阐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http://s15/mw690/005K4h84zy7pys3Mdd48e&690
我首先对本书的作者蒙台梭利作了一定的了解,其次通过阅读本书的前言和导论部分对本书整理的框架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最后详细阅读本书的前5个章节并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一、作者介绍
玛利娅·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http://s11/mw690/005K4h84zy7pys6c6dIea&690
蒙台梭利出生在一个较为优渥的家庭,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培养了坚强、善良的品格。出于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她不顾父亲的反对考入了罗马大学医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特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育》为题的演讲,向社会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代表作品:
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Montessori Method)
高级蒙特梭利教学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
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
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
二、本书框架
本书研究了6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表现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
http://s2/mw690/005K4h84zy7pys7ROi571&690
三、前5章内容梳理
一、儿童时期
1、儿童的世纪:开始关注和关心儿童,意识到儿童个性的重要性。儿童不仅作为一种物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它能给人类的改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刺激。
2、儿童与心理分析
(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分析的进步使得人们认识到了潜意识并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反应,但是单有临床分析技术和理论推演是不够的,这样只能在边缘徘徊并且具有局限性。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东西来探索潜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童年进行重新审视。)
3、童年的秘密
二、被告
1、成人被赋予教育儿童的责任,却不自知地压抑儿童,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
2、我们都会犯了有意识的错误而感到悲痛,但却被无意识的错误所迷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人自我认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因为每一个真正的进步都来自于发展和利用未知的东西。成人必须在他自身发现仍阻碍他真正理解儿童的那种无意的错误。
三、生物学的插曲
1、人类诞生的生命远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机体,它像生殖细胞一样,在它自身也有预定的心理原则。它的机体将不仅仅通过种种器官发挥功能,它具有本能,这将使它能适应环境。
2、新生儿有其特有的心理潜力,但儿童的精神会深深地隐藏着,不立即表现出来,这也说明了它有较广泛的活动自由。这种内在的自由就要求精心制作每个个体的特定部分,这是一种个人的、秘密的,同时又是困难的精心完成的作品。
四、新生儿
1、一个不相容的环境:新生儿是在一个没有任何的袭击、没有丝毫的温度变化和为他的安宁而造成的液体环境中长大的。一瞬间充满敌意的气氛改变了这个黑暗的和安静的家。他娇嫩的身体触到了粗糙的物体,并受到粗心大意的成人的粗暴对待。
2、不应该仅仅使新生儿避免受到伤害,而且应该采取措施使他的心理能适应他周围的世界。
3、我们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该是一种怜悯,而应该是对创造的神秘的崇敬,不应该使一个有精神的人一直被限制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
4、当新生儿来到我们之中,我们几乎不知道如何接待他,尽管他自身已携带一种力量,能创造一个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完美的世界。
五、天赋本能
1、通过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对新生幼崽的不同对待,得出天赋的保护本能只有在不受人为的束缚时才能正常地发展。
2、一头母畜不仅关心她后代的身体需要,而且还关心它的天赋本能的发展,关心同一物种的有一个个体的形成。所以,对于人类来说,除了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精心地照料之外,也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
四、我之所见
1、关于蒙氏教育法
蒙氏教育法是指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形成的一套方法和体系。但是在学术界,蒙氏教育法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蒙台梭利本人曾这样回答:我所做的只是观察儿童,而儿童正在展现自己的力量。事实上,蒙台梭利是以儿童的需要为主要依据,先观察,再经探试,然后研究孩子的反应,并予以启发或诱导,最后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学习和成长。 [1]
《教育辞典》中这样解释蒙台梭利教育法:她主张儿童的自由发展,教师的任务在于为儿童的自我发展创造适当的条件和机会,不要干涉儿童发展的过程,以利培养儿童成为独立自由的人。她强调早期肌肉及感官训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感官练习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基础,幼儿期应以感官练习为要,以便为儿童学习读、写、算作好准备。为此,特别制定了一套感官训练用的教具(共26种),使幼儿能按形状、重量和颜色区分物体;能识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气味等。 [2]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蒙氏教学法不仅是教育的方法和教学的艺术,还包括深刻的教育理念,其中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就是最关键的教育理念之一。有人这样评价这本书:该书是集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为一体的学前教育学著作,其成果既重视教育的人文性,又重视教育理念的科学性。 [3]
2、关于“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论述:“事实上,母亲和父亲对他们子女的生命有何贡献呢?父亲提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提供另一个细胞外,还为这个受精的卵细胞提供了一个生活环境,以便使它能最终成长为一个充分发展的小孩。说母亲和父亲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4]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观点最早由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华兹提出,蒙台梭利借用这句话来表达儿童有着神性与灵性,表现为智慧与精神的力量。
儿童时期有着某种神秘的创造性,可以塑造个性。“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个观点就是要成人所有的力量都来自那委托儿童完成秘密使命的潜能。只有从儿童才能形成成人,一个成人的完美须靠他在儿童时期所做的努力。儿童为我们提供了未来生活的基础,儿童才是我们从一无所有到生活的源泉。 [5]
童年是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没有一个大人不经过儿童时期就长大成人,因而成人不应忘却自己曾有过童年,而应以回归童年去解读儿童,为儿童创设适宜身心发展的环境。
3、关于“对成人的控告”
蒙台梭利在书中非常犀利地指出成人对儿童的压抑,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成了被告,也就是整个对儿童幸福负有责任的社会都受到了审判 。 [6] 成人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被告”,这一观点是本书最为轰动的部分,它直指成人的教育带给儿童的教育伤害,虽然成人犯得是无意识的错误,初衷是好的,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
蒙台梭利认为解决的办法“不是要求成人获得某种新的知识或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准”,而是“成人必须在他自身发现仍阻碍他真正理解儿童的那种无意的错误”。 [7] 成人应该意识到,儿童的成长有着内在规律,这种规律性来自人类进化的基因遗传,儿童通过主动与外界活动来获得发展,成人应尽量去理解儿童的行为,并给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合理环境,促进儿童个体发展。 [8]
成人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吗?反观现实生活,答案很不幸地是否定的。有多少家长仍然没有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仍然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仍然将孩子看做是一张可以随意填涂的白纸,仍然要做孩子的主宰尝试创造儿童。这些做法统统与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相违背,虽然我们一直提倡平等得对待儿童,但却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了“主导者”的地位上。当大人们一边嘲笑着孩子的肤浅幼稚时,一边强加给孩子自认为“最合适”的东西,而这恰恰抹杀了孩子天性中最美妙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刚好是对成人的一记警钟,让成人反思自己对儿童的教育到底是有利还是压抑。为了让儿童能够自由健康地成长,成年人必须去关注儿童、观察和研究儿童,并准备采取一定的态度进一步探究儿童,这样才有可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9]
[1] 钱文.被误读的蒙氏教育——写在《童年的秘密》再版之际[J].内蒙古教育,2010(17):58-60.
[2] 张焕庭. 教育辞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3] 刘月月.新思想掀动世界——《童年的秘密》书评[J].科技展望,2014(24):171-172.
[4]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9.
[5] 吴中齐,徐银银.解析蒙台梭利之“童年的秘密”[J].科技展望,2014(22):228+230.
[6]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
[7] [意]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
[8] 刘月月.新思想掀动世界——《童年的秘密》书评[J].科技展望,2014(24):171-172.
[9] 周青利.揭示儿童成长的奥秘——读《童年的秘密》[J].思想理论教育,2007(22):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