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夏

标签:
新马泰东南亚历史万象城虹井街闵行 |
分类: 上海穷游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城外硝烟弥漫,城里春暖花开,撒上希望的种子,用一生的时间,等待梦想之花热烈地盛开,开到荼蘼,明媚了季节,温暖了思念,一眼凝眸,那抹花香,芬芳了流年。

四季分明固然能展现生命的丰盛与多样,春花、夏雨、秋叶、冬雪,当春秋轮替云水相倚,城市的轮廓和树林的纹路都随之改变,但我更羡慕花夏一城的人间仙境,没有秋风瑟瑟、落叶飘零的悲壮,更没有冬寒料峭、白雪皑皑的苍凉,永远蓝天碧海、一眼万年。

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国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1356年)的都城,在泰语中是“幸福的黎明”的意思,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当地泰族人起义后,创建了泰国的开国王朝。

素可泰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尤其是第三位国王兰甘亨大帝,在位时通过改良高棉文字(柬埔寨)首创泰国文字,并创造了有名的宋卡洛瓷器,其统治势力南达马来半岛的六坤,北至老挝的勃朗拉邦,东濒湄公河沿岸,西及缅甸的勃固,疆域远超现版图,开创了新纪元。

素可泰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泰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在政治上采取家长式的统治,家庭是基本单位,家庭到村,若干村组成勐,村的首领为“泼沐”,勐的首领为“泼勐”,全国首领为“坤”,坤是最高军事首长,下设千夫长、百夫长等官职。

文化上,兰甘亨从锡兰(斯里兰卡)引进宣扬平等主义和重视现状改革的小乘佛教,来对抗原先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他颁布了有关土地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的法律,是泰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另外,与中国元朝建立了友好睦邻关系,多次遣使访问中国。

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赠暹罗王金银大印,并派郑和七下西洋,当时,东南亚各地都有华商,随郑和南下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记述暹罗的情形,“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

从阿瑜陀耶开国以来,经常与缅甸发生冲突,1548-1592年为第一阶段,1548年,缅王莽瑞体乘泰国王室内讧,率军大举入侵大城府,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缅王莽应龙再度攻占,将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员和居民俘虏至缅甸,另立傀儡王。

1584年,被作为人质送往缅甸的泰国王子帕那莱,放归后立为储君,并率军打败缅军,宣改名为纳黎萱,后又攻陷柬埔寨,从缅甸手中夺取马来半岛大部,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拯救暹罗于危难之中,被称为暹罗五大帝之一。

1593-1664年,双方激战,互有攻守,后进入休战状态,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1759-1810年为第三阶段,缅甸雍籍牙王朝兴起,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导致泰缅多次交战。1767年,泰军将领达信反攻,逐走缅军,收复了大城。

达信被拥立为吞武里大帝,史称郑皇(其父为华侨,中文名郑信),定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财富之城”)。历时15年,郑皇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国,恢复阿瑜陀耶时代的疆土,虽因内部斗争短命而亡,在泰国历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每年12月28日为郑皇节,还建有郑皇达信纪念碑、郑王庙等,以示纪念。

1782年,达信的部将自立为王,迁都曼谷,史称拉玛一世,曼谷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延续至今的王储,为拉玛十世。1851年,拉玛四世(即马古大帝)主张效仿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实行改革,对暹罗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55年开始,先后与英、美、法等9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暹罗沦为半殖民地。1868年,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继位,年仅15岁,由王族摄政5年,1893年《法暹曼谷条约》,以及1900年《英暹曼谷条约》,使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独立的缓冲国。

朱拉隆功大帝继续推行维新政策,加速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尤为突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学朱拉隆功大学,1921年逐步在全国推行强制小学教育。一战爆发后,暹罗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修订新约,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并获得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资格。

1932年发动政变,国王宣布接受立宪政体,宪法总纲规定:国家最高之权力为人民所有,旨在削弱王室贵族垄断政权的观念,把国王权力置于宪法的限制之下,一批受西方教育的新人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暹罗历史发展中的重大转变。

1938年,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独揽国防、外交和内政大权,1939年改国名为泰国,1945年又改回暹罗,1949年再次改为泰国,国王通过国会、内阁和法院行使权力,政府每年拨一亿泰铢供王室开支,至此,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性元首。

约1400年,原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苏拉,因室利佛逝被满者伯夷国(今印尼爪哇岛)攻占,由巨港(今印尼苏门答腊)逃至淡马锡(今新加坡),建立马六甲苏丹王朝,并将此地命名为满剌加,也是唯一一个统一马来亚地区的王国。

当时满剌加服属于暹罗,岁输金40两为贡赋,同时与中国明朝有密切交往,拜里米苏拉于永乐三年(1405年)遣使向明朝朝贡,明成祖封为满剌加国王,满剌加开始摆脱暹罗的控制,在明朝的扶持下,变成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一等强国。

17世纪初叶,荷兰、英国侵入马来半岛,中期,葡萄牙与荷兰争夺东南亚香料贸易的矛盾日益尖锐,荷兰联合柔佛王国,在1640-1641年的马六甲战役中大败葡萄牙军队,1673年,柔佛王国遭受苏门答腊岛上的占卑的入侵,从此国势一蹶不振。1699年,马哈茂德苏丹被暗杀,王统中绝,政权落入首相之手,是为柔佛的首相王朝。

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淡马锡,设立贸易站,1824年柔佛王国把新加坡割让给英国,1885年英国与柔佛签订条约,承认摩哈拉惹为柔佛苏丹,同意保护柔佛抵御外来攻击,1914年英国修改条约,将派驻柔佛的代理官改为驻扎官,据此,柔佛的行政、司法、财政实权,均为英国殖民者所控制。

1942年-1945年,马来西亚被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共产党在英军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军,进行抗日游击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共转为反英殖民活动,1957-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英属新加坡、砂拉越、北婆罗洲(今沙巴州)相继被授予自治地位。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0票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新加坡州成为独立国家,即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加入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新加坡在总理李光耀的带领下,仅用了五十几年就从岛国发展飞跃成亚洲四小龙之一,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李光耀也被誉为“新加坡国父”。他的贡献还在于,极大地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地位,是“小国大作为”的典范。

四季分明固然能展现生命的丰盛与多样,春花、夏雨、秋叶、冬雪,当春秋轮替云水相倚,城市的轮廓和树林的纹路都随之改变,但我更羡慕花夏一城的人间仙境,没有秋风瑟瑟、落叶飘零的悲壮,更没有冬寒料峭、白雪皑皑的苍凉,永远蓝天碧海、一眼万年。
位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是一块狭长的地带,有“金色半岛”之称,是大陆连接马来群岛的陆路走廊,岛上有缅甸、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四个国家,新马泰更是经典的旅游路线。

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国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1356年)的都城,在泰语中是“幸福的黎明”的意思,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当地泰族人起义后,创建了泰国的开国王朝。

素可泰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尤其是第三位国王兰甘亨大帝,在位时通过改良高棉文字(柬埔寨)首创泰国文字,并创造了有名的宋卡洛瓷器,其统治势力南达马来半岛的六坤,北至老挝的勃朗拉邦,东濒湄公河沿岸,西及缅甸的勃固,疆域远超现版图,开创了新纪元。

素可泰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泰国社会由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在政治上采取家长式的统治,家庭是基本单位,家庭到村,若干村组成勐,村的首领为“泼沐”,勐的首领为“泼勐”,全国首领为“坤”,坤是最高军事首长,下设千夫长、百夫长等官职。

文化上,兰甘亨从锡兰(斯里兰卡)引进宣扬平等主义和重视现状改革的小乘佛教,来对抗原先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他颁布了有关土地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的法律,是泰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另外,与中国元朝建立了友好睦邻关系,多次遣使访问中国。

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赠暹罗王金银大印,并派郑和七下西洋,当时,东南亚各地都有华商,随郑和南下的马欢,著有《瀛涯暹胜览》一书,记述暹罗的情形,“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

从阿瑜陀耶开国以来,经常与缅甸发生冲突,1548-1592年为第一阶段,1548年,缅王莽瑞体乘泰国王室内讧,率军大举入侵大城府,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缅王莽应龙再度攻占,将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员和居民俘虏至缅甸,另立傀儡王。

1584年,被作为人质送往缅甸的泰国王子帕那莱,放归后立为储君,并率军打败缅军,宣改名为纳黎萱,后又攻陷柬埔寨,从缅甸手中夺取马来半岛大部,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拯救暹罗于危难之中,被称为暹罗五大帝之一。

1593-1664年,双方激战,互有攻守,后进入休战状态,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1759-1810年为第三阶段,缅甸雍籍牙王朝兴起,不断向外扩张领土,导致泰缅多次交战。1767年,泰军将领达信反攻,逐走缅军,收复了大城。

达信被拥立为吞武里大帝,史称郑皇(其父为华侨,中文名郑信),定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财富之城”)。历时15年,郑皇统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国,恢复阿瑜陀耶时代的疆土,虽因内部斗争短命而亡,在泰国历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每年12月28日为郑皇节,还建有郑皇达信纪念碑、郑王庙等,以示纪念。

1782年,达信的部将自立为王,迁都曼谷,史称拉玛一世,曼谷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延续至今的王储,为拉玛十世。1851年,拉玛四世(即马古大帝)主张效仿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实行改革,对暹罗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55年开始,先后与英、美、法等9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暹罗沦为半殖民地。1868年,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继位,年仅15岁,由王族摄政5年,1893年《法暹曼谷条约》,以及1900年《英暹曼谷条约》,使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独立的缓冲国。

朱拉隆功大帝继续推行维新政策,加速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教育方面尤为突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学朱拉隆功大学,1921年逐步在全国推行强制小学教育。一战爆发后,暹罗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修订新约,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并获得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资格。

1932年发动政变,国王宣布接受立宪政体,宪法总纲规定:国家最高之权力为人民所有,旨在削弱王室贵族垄断政权的观念,把国王权力置于宪法的限制之下,一批受西方教育的新人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暹罗历史发展中的重大转变。

1938年,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独揽国防、外交和内政大权,1939年改国名为泰国,1945年又改回暹罗,1949年再次改为泰国,国王通过国会、内阁和法院行使权力,政府每年拨一亿泰铢供王室开支,至此,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性元首。
北邻暹罗的马来亚,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初,马来半岛建立了羯荼国、狼牙修、古柔佛等古国,7世纪-14世纪,室利佛逝(中国史称三佛齐)的影响力延伸至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马来半岛,这个地区分裂成众多以伊斯兰教为主的苏丹国(阿拉伯语“君王”)。

约1400年,原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苏拉,因室利佛逝被满者伯夷国(今印尼爪哇岛)攻占,由巨港(今印尼苏门答腊)逃至淡马锡(今新加坡),建立马六甲苏丹王朝,并将此地命名为满剌加,也是唯一一个统一马来亚地区的王国。

当时满剌加服属于暹罗,岁输金40两为贡赋,同时与中国明朝有密切交往,拜里米苏拉于永乐三年(1405年)遣使向明朝朝贡,明成祖封为满剌加国王,满剌加开始摆脱暹罗的控制,在明朝的扶持下,变成东南亚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一等强国。

17世纪初叶,荷兰、英国侵入马来半岛,中期,葡萄牙与荷兰争夺东南亚香料贸易的矛盾日益尖锐,荷兰联合柔佛王国,在1640-1641年的马六甲战役中大败葡萄牙军队,1673年,柔佛王国遭受苏门答腊岛上的占卑的入侵,从此国势一蹶不振。1699年,马哈茂德苏丹被暗杀,王统中绝,政权落入首相之手,是为柔佛的首相王朝。

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淡马锡,设立贸易站,1824年柔佛王国把新加坡割让给英国,1885年英国与柔佛签订条约,承认摩哈拉惹为柔佛苏丹,同意保护柔佛抵御外来攻击,1914年英国修改条约,将派驻柔佛的代理官改为驻扎官,据此,柔佛的行政、司法、财政实权,均为英国殖民者所控制。

1942年-1945年,马来西亚被日本占领,马来西亚共产党在英军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军,进行抗日游击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马共转为反英殖民活动,1957-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英属新加坡、砂拉越、北婆罗洲(今沙巴州)相继被授予自治地位。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以126:0票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新加坡州成为独立国家,即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加入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

新加坡在总理李光耀的带领下,仅用了五十几年就从岛国发展飞跃成亚洲四小龙之一,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李光耀也被誉为“新加坡国父”。他的贡献还在于,极大地提升了新加坡的国际地位,是“小国大作为”的典范。
浮生偷得半日闲,沿着曾走过的地方,阅读他们的历史,回味那些美得心醉的柔软片段,泰国的阳光、沙滩、棕榈树、大象、游轮、人妖秀,还有新加坡的摩天轮、环球影城、水族馆、水幕电影、海南鸡饭,远离尘世的浮华,驱除淡淡的忧愁,历久犹存,任谁都会为最后的绚烂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