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团结湖参考
团结湖参考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87
  • 关注人气:2,9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保护舆论风暴眼中的孩子

(2016-12-15 08:34:12)
标签:

杂谈

​“中关村二小事件”已经过去数日,舆论场上,关于该事件的讨论依然没有画上休止符。不得不说,讨论的范围多少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进入了莫衷一是的领域。在舆论的风暴眼中,我们已很难清晰地获知孩子的诉求,保护孩子的美好初衷,在过度的讨论中,无形之间被异化为一地鸡毛。


舆论非是即非的态度,很容易让讨论被带偏。在围绕此事甚嚣尘上的议论中,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双方孩子其实都处于成长阶段,都需要呵护。被伤害的孩子需要心理关怀,另一方孩子也需要关心,而不是被推到社会的对立面。无法想象的是,如果当事几位孩子,包括犯错的孩子,知道这几日他们处在怎样的风暴眼中,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后怕,又会承受多大的精神压力。不得不明确的是,保护孩子不局限于事件本身,不局限于受害者,而要围绕他们的长远成长。让激愤平息下来,让思考理性起来,事件才能朝向乐观的方向发展。

平和一点看,孩子之间的矛盾,也许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严重。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在适当的干预下可以得到化解。如最新报道指出,三个当事孩子在学校协调下已经基本和好了,其中一位犯错的孩子在卡片上给受到伤害的孩子留言:“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好吗?希望你早日回来上学!”的确,回来上学,让孩子的生活回归正常轨道,才是走出阴影的最好办法。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也有一段漫长的“危险期”。要知道,天真无邪的孩童对周遭的变化最为敏感,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只有上课才让人感到安全,而课间休息期常常伴随着意外的“攻击”。很多时候,这种攻击也是非暴力的,周遭人有意的孤立,也是另一种隐性的欺凌。

说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当时最让我担惊受怕的不是受“欺凌”,而是长辈对欺凌的觉察。现在我残存的片段式的童年记忆中,其中不愉快的部分,都有家长和老师的参与。在年幼的我心里,大人的思路和干预方式总让事态变得更复杂,这同样令我恐惧。

并不是说不要教育犯错的孩子。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不成熟,有时会分不清善与恶、是与非,甚至无意中暴露出崇拜暴力的倾向。如果不能给予合适的惩戒与规训,他们很可能越走越偏,善良的种子沉沉睡去,更多的伤害还会发生。可是,将犯错的孩子推到舆论审判的中心,甚至以侮辱的姿态对其唾骂,这不是他们应当承受的,对纠正他们的行为,更是一点帮助也没有。对于受到伤害的孩子来说,自己的伤口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在公众的视野,被成年人反复揣度和演绎,也未必是真的保护,也许反而是另一种伤害。

需要警惕的是,以保护孩子之名,舆论可能陷入无休止的狂欢之中。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善于“蹭热点”,他们只在乎借题发挥,并不在意当事人的感受和裂痕的弥合。他们的所谓“讨论”,不仅起不到正向作用,反而会导致社会的撕裂。对成年人来说,炒作某个话题不会有太严重的后遗症,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宣泄需要,但对处于事件核心的孩子来说,过度的话语操作,无休止的反转和推演,对成长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与其对一件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进行过度演绎,不如把事情交给教育机构和家庭去平稳妥善处理,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孩子,停止炒作其实就是爱护。

始终不应该忘记的是,涉及未成年人的事件终究有其特殊性。反腐的挖掘未必就能明确是非,撕裂更无法带来善意,舆论狂欢往往难以回归理性的思考、平和的保护。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能够引发风暴,这是对舆论场最准确的比喻。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只受伤的、或者脆弱的蝴蝶,在很多时候,保持克制才是应有的态度。与其围观风暴,不如回到保护孩子的主旨,让其免于不必要的次生伤害。

(文/南木)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