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团结湖参考
团结湖参考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52
  • 关注人气:2,9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夜潜行,两败俱伤 | 周末侃

(2016-07-17 08:22:16)
标签:

杂谈

实景定位游戏Pokémon Go据说火得不要不要的。游戏里,虚拟的小精灵被“扔”到设定为“道场”的现实场景中,玩家们需要跑去“现场”,才能“抓”到小精灵。这款游戏尚未引进到国内,听说玩儿了会上瘾,但作为一个放弃治疗的路痴,我表示淡定。

不过麻烦已经来了。可能由于GPS精度的影响,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游戏时常会引导玩家跑去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比如警察局,比如监狱。有网友在澳洲一警局“发现”一只小精灵,结果警局被挤爆了。

这游戏的名称有个翻译版本,叫“口袋妖怪Go”。甚是形象,这些行踪诡秘的小妖怪,有时候还真挺困扰人的。


恨不知所起

http://mmbiz.qpic.cn/mmbiz/VOh6nicv1Gd4Xm3ACurXE0b7Qvic2eMhnnHxmH7BVGEblsm4vLOrrm73qA4iclsichutXtPLPIlWUyR8aRLJqIkT3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周末侃" />

2004年11月2日,摩洛哥裔荷兰人穆罕默德·布耶里踏着自行车,在阿姆斯特丹街头朝电影制片人提奥·梵高连开数抢,并举起砍刀挥向制片人的喉咙。

提奥·梵高是激进的伊斯兰文化批评者,遭到激进的宗教人士憎恨。凶手在荷兰出生长大,说荷兰语,喝酒,吸毒,喜欢西方女孩。某一天起,他开始观看异教徒被中东的“圣战者”割喉的视频,但似乎并未被周围人察觉。那天清晨,在骑着车杀死梵高之前,他平静地完成了祷告,一如既往。

当时一个欧洲的评论人问道:他是一个孤独的疯子,还是一场大麻烦的征兆呢?十多年后欧洲的境遇,似乎给了这个发问一个黑色的回答。

这个法国国庆日,一名恐怖分子驾着卡车,在尼斯热闹的街头碾过观看焰火的人们。他持有法国和突尼斯双重国籍,离群索居、沉默寡言,没被列入情报部门的监控名单,谁也没看出他有何异常。这让我想起当年的布耶里,只不过他是恐怖升级版本的布耶里,目标随机,仅仅为了制造死亡与恐慌。

恐怖的种子秘密地生长,像口袋里毫不呆萌、却又不动声色的妖怪,难觅其踪,又不知道在哪个角落会出现,带来毁灭。孕育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土地上,邪恶悄没声息地疯长,这大概是现代文明里最诡异的故事之一。

讲句大实话,像我这样的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生,谈论恐怖主义时每每深感不知所措。几乎所有基于理性行为体的理论模型,都没法解释恐怖主义。它寄生于畸形的信念,反人类、反文明,却顽固异常,根植于心灵的仇恨,怕是最高明的外交家和军事家,都不知道如何攻破。

而且,对可见的恐怖组织,尚可能侦查监控、定点消除,“独狼”式的、自我孕育的危险心灵呢?难不成要借三体世界的智子,读出人的内心?等等,顺着这个逻辑延伸下去,另一种恐怖是不是也诡谲地露出獠牙,奸邪地看向文明世界了呢?

如此看来,恐怖主义不仅仅是毁灭生命、制造恐慌,更潜藏着瓦解爱与自由的基本文明价值的巨大危险。这场战争捍卫的,不仅仅是安全,更是人类的价值共同体。看着特朗普一路高歌,欧陆极右翼兴起,让人心惊。即便军事上能披荆斩棘,要是留下一个撕裂的、缺乏宽容的世界,恐怕也无胜利可言。


一往执念深

http://mmbiz.qpic.cn/mmbiz/VOh6nicv1Gd4Xm3ACurXE0b7Qvic2eMhnn6ThGrJz8tyzN78Rzt6ULpZD7LgQvuZj99y1vJjftCzG9lRtQpPMRQ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周末侃" />

2008年,加拿大乡村歌手达夫·卡罗尔眼睁睁地看着美国联合航空的行李工把他的吉他像“扔链球”一样抛来抛去。为了摔坏的吉他,怒而投诉,却化身人肉皮球,被踢来踢去。受伤的歌手宝宝写了首叫《联航损坏了吉他》的歌,在Youtube狂卷400万点击,美联航瞬间蒸发掉1.8亿美元的市值。撕得够狠,却丝毫不见戾气,挫伤怠慢冷漠的商家于无形之中。

纠纷都能闹得如此“含情脉脉”?料你也不会这么天真。前几天,有个外卖app的用户不满商家服务,给了差评,直爆粗口。商家的怒火成功被点燃,提着菜刀就找上门去,刀光血影,画风凛冽,两败俱伤。

言语如何发展成暴力,这个抽象命题还是交给哲学家吧。我只依据常理表示困惑,从粗口差评到拔刀相向,还隔着虚拟字节呢,即便怒气再大、冲动再深,线上线下、空间距离,都足以缓冲,暴力怎么还是发生了?中间横着一条百思不得其解的逻辑链,像有个妖怪在指使似的。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对类似的奇葩新闻有个顶有趣的评价:它们是来自外界的骚动,我们需要这些骚动,以此告慰自己了无生趣的生活,庆幸自己克制住了作恶的冲动,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天才的脑洞甚是清奇。可要我说,匪夷所思的事件,除了安抚躁动,还有更深远的功能,那就是暴露社会的隐疾。

拿着菜刀找给差评的客户理论,满满的“复仇”即视感,一言不合斗殴对决,这是穿越回中世纪了么?这还没完,新闻下边儿好些个跟帖都说,凭什么爆粗口,完全是“欠揍”,不砍几刀他不长记性啊。还有说,暴力店家只被拘留十天,罚得太轻他不长记性啊。尽管知道这都只是口舌之快,我还是给吓到了。说来讽刺,这些热火朝天的“口炮”立场截然对立,可逻辑殊途同归:仿佛狠狠给个教训,长长“记性”,世界就清静了,粗鄙与粗暴也就统统不见了。只是发狠相向换来的“秩序”,有何胜利可言?

笃信戾气的另一面,是不信规则。往深了说,不论市场还是社会,都不能从规范层面支撑健康的商业关系,这才造成种种不适。坏脾气化作实际伤害,不过是社会内在失序的极端外化,失序的灵魂只会在失序的社会共同体中如鱼得水嘛。而那个歌手,弹着吉他唱着歌就能重挫航空公司,也丝毫不受威胁,仰仗的无非是一个拥有完整商业规则和道德基础的社会。


黑夜如昼,昼如黑夜

http://mmbiz.qpic.cn/mmbiz/VOh6nicv1Gd4Xm3ACurXE0b7Qvic2eMhnnhwaG7CknQWnCASEx7FpiachMdFpGK0q0uMU3AZHlTaWZ9blvPj91sA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周末侃" />

东野圭吾的小说《白夜行》,标题源自男主角痛苦的独白: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中行走。白夜类似于极昼,夜晚也如黎明般光亮,可夜仍旧是夜,光明只是假象,黑暗仍是本质。女主角在童年时沦为男性玩物,男女主角白夜行走的痛苦与扭曲,皆肇始于屈辱的过去。

近来关注到一些儿童受性侵的新闻,不由得想起白夜的比喻。童稚的身体与心灵遭受的创伤导致灵魂畸变,那是作家把恶推向极致的艺术,但那种昼如黑夜,黑夜如昼的苦痛,怕是创伤无可回避的遗产。

更悲惨的是,痛苦常常难以言说。最近,满洲里曝光了一起初中女生遭到性侵的案例,令人发指的是,受害女孩们长期遭受胁迫,却迫于压力隐忍不发,直到其中一个女孩露出了自杀的苗头。

沉默背后是深深的恐惧,而恐惧倚靠的,是针对受害者的、匪夷所思的耻辱枷锁。百色助学网创始人王杰性侵女童案中,有个受害女孩甚至因为起诉施害者而遭到了家人的唾弃。有时候,舆论环境亦如白夜,正义的虚幻光亮下,包裹的是深不可见的黑暗。

污名化的成见,不仅会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更会腐蚀原本清晰的善恶价值。对犯罪与伤害讳莫如深,惩治罪恶、保护弱小就不可能在社会价值层面找到支撑,保护儿童不受性侵害的防范机制就很难真正落地。


道场里的妖怪容易捕捉,心灵深处匍匐的恶精灵,却常常隐身。抓住它们无需跋山涉水,却要经受诸多考验,花费许多智识与耐性。没办法,千疮百孔也是世界的一种形态,抵达好的生活,必须与之作战。

(文/张静雯)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