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团结湖参考
团结湖参考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14
  • 关注人气:2,9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歌猛进,不堪一击 | 周末侃

(2016-07-10 08:30:43)
标签:

杂谈

周五一早醒来,手机屏幕上除了某家新媒体鼓动“4小时逃离北上广”的帖子,几乎没有别的内容。他们准备了30张机票,要把最先到达北上广机场的30个旅客送往30个不同的目的地,完成很是浪漫的任务。比如去满洲里,抓拍刚刚开出国门去往俄罗斯的火车。不得不说,太会玩了。我差点就揣上身份证直奔首都机场了,但一想到必须老老实实在家写周末侃,我还是管住了内心那头小野兽。


这场营销如此成功,无非是抓住了都市人内心“说走就走”的骚动。没错,我说的是骚动。从不认为“说走就走”里有多少情怀的成分,说白了,不就是逃避眼前的苟且么,骚动过后,还得乖乖坐回办公桌,应付局促的生活。“说走就走”只回应自我,健康无害小清新,却未必能让心灵开阔起来。

比起虚无缥缈的“浪漫”,苦涩也许才是远方的底色。而比起想象中的浪漫,真实的疾苦更能触动灵魂。

疼痛的教益

http://ww1/large/005IrBexjw1f5oib0hi59j30dw0dwdh0.jpg周末侃" TITLE="高歌猛进,不堪一击 周末侃" />

南方的雨来得异常迅猛,水位线还停留在令人不安的高处,这场始料未及的洪灾,让远方的人的心也跟着潮湿起来。


天灾让人无奈,因为你再怎么注视它,铭记它,都不能阻挡它肆虐的脚步。我们有个很可爱的读者,搜了一段“止雨咒”贴在朋友圈,她有点无奈地说,除了封建迷信,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了。

被张牙舞爪的洪水吞噬的村庄,前线小战士被泡得没有知觉的双脚,困在洪水中不知所措的孩子,素不相识的他人的疾苦,在我们心中烙下伤痕,激起疼痛。在朋友圈“求止雨”,何尝不是出于朴素的同理心?灾难之所以能在陌生人心中引起疼痛的共鸣,因为它总能无情地揭示人的脆弱,撞击人们的心灵。

提醒人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性,大概是灾难最深刻的教益。岁月静好之时,生活于成熟技术社会中的人们,常常忘记自身脆弱的属性,不知不觉鼓胀起来。

连日的暴雨与洪水,让武汉、南京等城市陷入内涝,让生活变得困难重重,也危机重重。我的一个同事在武汉采访,淌积水时差点掉进打开的窨井里,把后方的同事们都吓坏了。每逢大雨就“看海”,人民群众早已表示心好累,残酷风暴来袭,本就忧患重重的城市终不能幸免。

前天,有媒体通过抓取谷歌卫星地图,拼接出武汉60年来的湖泊变迁史。数据显示,60年来,这个“千湖之城”有近90处湖泊逐渐消失。建城、造田、养殖,填湖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和丰腴的物质生活,也逐渐蚕食着一座城市的蓄水与分洪能力,加剧排水系统的脆弱。

在高歌猛进的填湖运动里,我看到了危险的自负。人类时不常陷入自负之中,自以为可以驯服自然,却常常被自然的洪荒之力迎头痛击。譬如汹涌难以阻挡的洪水,始终带给人痛苦和教训,从不温情脉脉。

灾难就像一个严厉的教师,用残酷的方式,教给人类与自然的相处的要义,警醒不自觉陷入全知全能幻想中的人们。填湖造城就像是风暴里的一滴水珠,当然不是内涝的唯一凶手,却逼人反诸自身。在深不可测的自然面前,若不能保有足够的清醒与谦卑,灾难就会挥着它的小皮鞭,诡谲地抽打在自大傲慢的人类脸上,才不会有耐心做苦口婆心的说教。

盲流感

http://ww3/large/005IrBexjw1f5oibehe3oj30kd0kd755.jpg周末侃" TITLE="高歌猛进,不堪一击 周末侃" />

在十年的时间里,近50条性命终结于河北省的同一段公路,可至今,一连20多个路口,既无人行横道、过街天桥,也没装上红绿灯。说起来可悲,这样的事对于看多新闻的人来说,都不算稀奇。“50条性命换不来一个红绿灯”,光看标题这一句,接下来的情形就在脑补程序中跑起来:“有关部门”很重视,但红绿灯不是你想装,想装就能装的,报批准走程序也不是一两天的事,现在嘛,只能加强交通疏导,尽量避免交通事故。


实际情况差不离。行政系统那些条条框框,确实烦人得很,处于其中的“他们”,多少身不由己。可是等一下,这好像不是重点。重点是,危险之路夺命,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为何这条路就这样坦坦荡荡地裸奔了十年?“他们”就看不见么?

有部叫《盲流感》的电影,虚构了一种致盲病毒,受到传染性失明的攻击,一座城市被推向不堪一击的灾难边缘。和所有的惊悚片一样,影片指向人性的幽暗面,你想,基本设定是突如其来的黑暗,还有比这更直白的隐喻么?不过在我看来,如流感一般会传染的失明,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它指代的是什么呢?

心盲则漠视,这种疾病困惑着现代社会,也如顽疾般纠缠着官僚系统。就说那条始终不见红绿灯和交通疏导的路吧。这些年,致命事故频发,政协委员连续提案,可直到最近,有关部门才承诺9月前设好减速带,安上黄闪灯。拖沓早就成了某些行政部门的象征符号,它像一种传染病悄然传播,悲剧与痛楚隐没于冗杂的程序之中,仿佛不被看见。这背后是叫人齿寒的冷漠,仿佛鲜活个体的消逝,都不能在“他们”心中激起一丝涟漪。

对个体疾苦漠然,结果很可能是系统性的失明,这何尝不是一种灾难?

一步之遥

http://ww1/large/005IrBexjw1f5oibnq1h5j30dw0dwmz1.jpg周末侃" TITLE="高歌猛进,不堪一击 周末侃" />

“所有人离灾难都只有一步之遥。”这是我最近读到的一句话,细思脊背发凉。


失踪了21天后,湖南人龚雪辉的遗体从一片强拆的废墟中被挖出。此前21天,龚家房屋被挖掘机夷平,混乱中龚雪辉下落不明。这个惊悚的故事让我想起上面那句话,活像一个残酷的预言。很难还原当时的情景,也许只是一个瞬间,也许只是一步之遥,悲剧就这么发生了。

尽管2011年的《拆迁条例》已实施5年,强拆好像还是没能退出历史舞台,剧情还愈发惊悚。征地纵火烧死农民,太平间遭强拆尸体被埋,拆迁引发枪杀案,随便哪一个,都能成为火车读物的原始素材。当一个治理难题演化为悲剧脚本,整个社会在肉体和精神层面,都将蒙受灾难。

反思强拆的文章,多得都成了套路。没错,利益驱动着野蛮的行为,官商勾结的幽灵若隐若现,法治不彰几乎可以用以解释每一桩相关的惨案。但我总不想放弃追问酿成悲剧的那一个瞬间,是什么让人丧失了对他者疼痛的感知,成为作恶的魔鬼?躲藏在畸变的利益结构中的个体,究竟是被什么唤起了心魔?

我愿意相信,强拆这样的野蛮现象,终究会被法治阻止,可野蛮过境后,撕裂的伤口、精神的迷失,又靠什么治愈呢?我也不知道。也许真该常怀适度的恐惧感,仔细咂摸这句话,“所有人离灾难都只有一步之遥。”



汶川地震之后,建筑师刘家琨为遇难女孩胡慧珊建了一座纪念馆。这座以赈灾帐篷为原型的建筑精心地还原了一个小姑娘的闺房,她生活的痕迹,她小小的梦想。不堪一击的东西最惹人怜爱,那是一个在灾难中化为乌有的生命,而非死亡数据里一个面无表情的分母。和宏大的叙事、浮夸的歌咏相比,它更能在他人身体的某一处,留下痛的感觉。

铭记灾难,不一定能阻止灾难的再次发生。但灾难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痛感,却可以唤起身体里沉睡了的、纯粹的悲悯,打压日益膨胀的狂妄,从苦短局促的个人生活中抬起头来,让灵魂得到一点点净化和升华。


(文/张静雯)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