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即使有视频,4月15日在蒙城某中学发生的师生互殴事件,仍然可能变成一起“罗生门”。从当时的视频来看,既有老师动手掐学生脖子,又有几个学生上前群殴老师;既有老师掌掴学生,又有学生用板凳砸老师的场景。什么才是真相,恐怕只有当时在场的人才知道。
几天后,据官方消息透露,这起在网上被称为“群殴教师”的事件,起因并不复杂。当晚,在晚自习期间,该校初中一班级的老师要学生们交试卷,但有几名学生不仅不交卷,反而对老师进行辱骂和殴打。这位老师是一名代课老师。是的,又是一位临时工。事后,五名学生向老师承认错误并赔礼道歉。教师也进行了自我检讨并向学生道歉,双方互相达成谅解。同时,涉事学校校长亦被停职——仿佛一切太平,Happy ending。
不过,舆论并不打算接受这所中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息事宁人的努力。有媒体总结,仅今年以来就出现过十三起教师被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袭击的事件。还有评论十分不平,呼吁人们要“尊重老师管教学生的权力”。有声音认为,不应当把老师当作服务业者,以“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来构建师生关系,“会消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秩序与权威,从而在根本上瓦解教学中的指导与服从”。
假如这种说法站得住脚,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师生关系更为平等的欧美校园里,一定会频繁出现学生殴打教师的情景呢?事实显然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弄明白一件事,老师真的有“惩罚的权力”吗?或者,学生真的是在被老师惩罚吗?显然不是,学生是因为违反了校规载明的义务规定,而遭到了一种负面评价,承担与其行为相称的违规责任。而老师恰好只是校规的执行者罢了,他的威权与他自身并无关联。说句不客气的话,相似的逻辑混乱,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成人世界里,或许也无处不在。
说句不中听的话,或许正是“老师就是权力本身”这种逻辑,才给老师们招来了人身袭击。学生将老师想象成权威本身,在荷尔蒙、逞强和叛逆的驱使下,向老师呲出尚且稚嫩的牙齿。而老师们也经常会因为“面子上挂不住”,而做出不理性的回应。其实,假如大家都接受规则之治,从校规的制定环节就让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们都认同校规,老师们也尊重校规,无论谁违反校规都接受负面评价,或许能够避免“教育基本靠熊吼,交流基本靠动手”的局面。其实,暴力与威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谁力气大就听谁的,有镇压的地方就有反抗——这样的“丛林校园”,我们不要。
管教与处罚为主题的校园里,即使老师的权威得到了维护,学生之间的暴力也难以禁绝。应当看到,学生袭击教师的暴力事件,其数量远远小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形,更远远不及学生之间的暴力相向。这些未成年人有意无意中实施的暴力,与其说是因为所谓的“教师权威消解”,不如说是学生们对于暴力的后果没有充分的认识。我国司法对于少年违法的惩治,办法比较简单粗暴。要么,对于未成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无能为力,要么只能采取关进“少管所”的办法处理了事。前者,这些暴力少年继续留在校园里欺凌弱小;后者,他们会在“亚文化”的犯罪训练营中受到不利的引导和影响,“出来”后也将因为留有前科而难以回归社会,从此彻底滑向社会的对立面。
事实上,我国的司法力量目前在这方面还差得很远。非但没有专门的少年警察机构、少年检察机构、少年审判机构,也缺乏专门的少年矫正机构和少年律师机构。对于暴戾少年的教育和感化,基本只能停留在纸面。同时,专门从事青少年司法工作的人员更是欠缺。难以完全实现法律所规定的分押、分管、防止犯罪人交叉感染的良好愿望,也很难达到少年司法的目标。而法制教育进校园,也至多能在大中型城市里实现。孩子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暴力举动,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在这一点上,或许我们可以效仿美国的少年观护制度或英国的社区服务制度。由专门的青少年违法矫正机构(可能设置在校园内)视违法严重程度,向青少年法庭提出观护建议。由专门的观护官对其进行教育和监督,确保其不再违法并从良从善。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该违法青少年确实行为得到矫正,那么处罚就不再实施。同时,其他学生通过“观看”这位青少年接受矫正的经历,也将尽量避免从事违法行为。这样的经历,不会成为未来生活的污点,但也绝不光彩,更不会因为与老师互殴而成为校园“英雄”。
当然,无论是观护制度还是处罚教育——事实上,蒙城某中学的暴力事件也没有多少教育或训诫,只是双方互相道歉了事——都只是一种事后处理手段。治本的办法,仍然是改善校园的治理结构。与其主张恢复教师的威权,不如构建能保护教师和学生各自权利的现代学校制度。引入家长委员会或第三方(司法、社工等)力量,制定并执行校规,确保不偏袒教师,也不纵容学生。将法治理念与民主制度引入校园,让学生们受到保护与约束的同时,也接受作为公民参政议政的第一节训练课。从这样的校园走出来的孩子们,戾气或许将会少一点,凡事诉诸沟通谈判和正当程序,而不是动不动就“上手段”或“给你点颜色看看”。
最后,说起问题少年,最让人感动的电影或许莫过于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人们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者不再仅仅采取威吓和咆啸这样简单粗暴的办法,而是将孩子们视为和自己一样会骄傲、有自尊、肯向善、守规矩的社会成员。暴力在这种互相尊重面前消失遁形,恐怕这才是唯一的拯救和帮助之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文/林海)
微信号:Talkpark
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talkpark@ynet.com
声明:文章如需转载,请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处、微信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