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蔡方华
昆山一家钢铁制品厂发生惨烈的粉尘爆炸,至少造成69人遇难,百余人受伤。有人看到现场照片,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一次安全生产事故,竟然造成如此惨痛的伤亡,绝对不是偶然所致。其背后,是资本对劳工阶层生命安全和劳动福利的漠视,是地方政府对安全生产的懈怠。据说昆山市长在现场发布会上哭了,希望他是因为痛心和羞愧,而不是因为害怕。
69名工人死亡,像一场悲伤的雨落在中国人的心上。既有对生命逝去的痛惜,又有对他们恶劣劳动环境的愤怒,更有对死者家属和亲人的怜惜。这悲伤无以挥去,也难以稀释。不仅仅与爆炸事故有关的人需要抚慰,所有具有同情心的人都需要某种精神引导。
国旗法规定,出现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时,可以由国务院决定下半旗致哀。而按照有关规定,一次死亡50人以上就算特别重大伤亡事故。这样的事故过去已经多有发生,但都没有下半旗致哀。
在共和国历史上,国旗为普通公民而降,大概一共有三次,都是因为出现导致极其重大伤亡的严重自然灾害,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2010年4月21日,我曾经在北京青年报社评中如此分析:如果说2008年三个哀悼日的设立和下半旗,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偶发事件”,那么,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则意味着对自然灾害遇难者的哀悼正逐步成为“国家惯例”。并认为,为普通死难民众下半旗这一国家行为,是对“民为贵”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强力表达。大概4个月后,国旗再次为舟曲泥石流死难者而降,我又写社评分析说,为重大自然灾害中的遇难者举行国家祭奠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社评写得很拗口,但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下半旗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已经有了新的内涵。生命价值、公民尊严、国民抚慰乃至众生平等,也都被纳入其中。这肯定是政治文明的进步。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不经常发生,所以下半旗“还能接受”。类似昆山爆炸那样的生产事故,在我们的国度却出现得太频繁。如果只要死亡50人以上就下半旗,国旗恐怕太辛苦,国家形象或也有损害之虞。
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正因为下半旗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国家行为,如果它为昆山爆炸这样的事故而做出,就有了更加强烈的意味。政治不再只是上层建筑,它也是“底层建筑”。公民的生命和伟大人物的生命同样重要。任何漠视生命的行为,无论是行政行为、司法行为还是企业行为,都会受到国家的最严厉谴责。这种谴责不仅仅停留在批示中,还将出现在广场和殿堂。国家祭奠,也就成了政治文明的一部分。
马航MH17坠毁后,荷兰下半旗哀悼。第一批遇难者遗体运回荷兰时,国王和王后等王室成员亲自前往迎接。王后泪落如雨,盛装的士兵护卫灵柩,豪华车队运送遗体,这些画面传到国人的视线里,引发了无数的感叹。
隆重祭奠事故中的罹难公民,不会损害政体的尊严,只会赢得更多活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