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定》简介

(2019-07-15 17:33:00)
分类: 杨定一博士文字作品
《定》简介

在多工、快步调的当代,

光靠静坐等达到物我合一的「小定」,

已无法让人得到永恒的喜悦;

由一体意识衍生的「大定」,

则是最放鬆、最舒畅、最宁静的状态,

无所不在,等著大家重拾回来。


人生要透过认识自己来醒觉,

这时更需宁静的力量,

帮助你我随时随地集中注意力,

让意识得以真正转变。


「定」正是一股能够找回自己的动力,

帮助你我活出永恒、自由的自己。



「现代人其实随时处在注意力涣散的状态。让注意力集中而专注,是我们最需要的一堂功课。」──杨定一博士


既是医师、也是科学家的杨定一博士,虽然从小被称为「天才」,但在寻求生命真谛的道路上和你我一样,总是身体力行。7岁时移民巴西,成长过程鲜少有机会接触佛教经典,直到稍年长才有机缘与佛经相遇,发现与自己过往实修体验所领略到的真理殊途同归,因此对佛陀充满敬意。


在本书裡,杨定一不但与时俱进,对古经典中的佛教要义「四禅八定」提出最当代的新诠释,并针对步调飞快的现代人提出集中注意力的修行新处方;此外更以物理学与数学的原理,来解读「业力」与「因果」,深入浅出,观点独特,既前卫又跨时代。



愈忙碌,愈需「定」心


生活的快步调,让念头不得不快速转变,好搭配感官在快节奏的世界裡接收资讯;而透过念头的快转,头脑也不得不随时创出一个个虚的现实。但这些不断在动的印象,头脑其实来不及处理,因而不断地带来压力。当头脑受到压力或危机,自然会转到肉体上,带来不安,带来萎缩。


在这样的年代,意识上要真正有所转变、突破,需要不断的修行。


不过现代人却不容易安静下来,光靠静坐等种种方法,并不足以达到彻底的转化。因为静坐离不开二元对立的架构(主体「我」-「客体」对象),要有一个客体作为注意力专注的对象,因此需要一个「我」,去专注在一个「客体」上。最后将「我」与「客体」合一,将念头消失。而「臣服」与「参」,却是跳过二元对立,站在一体来面对这个世界。换句话说,透过臣服与参,才可以随时练习,把心「定」下来。



什麽是「定」?


从物理学的角度,这个世界是由空组合的。但人类的五官结构,却让这个世界变得无比坚实。


不妨试著将念头暂停,让它成为一个意识的门户,来达到「止」的境界。


把这个暂停拉长,从一个瞬间,延伸到下一个瞬间,一连串的瞬间,延续下去,也就为古人所称的「定」或「三摩地」。


古代佛经裡谈到「四禅八定」,是身心淨化的过程,但如果因此而落在二元对立、追求功夫与「做」的层面,将是令人遗憾。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领悟到真实,就能够完全重现四禅八定,并不需要一一去追求,自然会成为领悟的成就,而不是修行的目标。


功夫带来的定,是小定;由一体意识所衍生的定,没有分段,没有次第,称为大定。


小定要透过苦修、练习才能得到;而大定,是我们天生就有,不会生出,也不会消失,没有生,也没有死。我们最多只是把它捡回来,其实是最不费力、最单纯、最放鬆、最舒畅、最宁静的状态。



如何「定」?


「定」,是带著一种动力。其实唯一的动,最多就是自己带著自己,去找回自己。


定的作用,最多只是把自己跟自己再加上自己再加上自己,不断地连贯起来,把每一瞬间所体会的自己串起来,变成一个永恒。也就是说,在,下一个瞬间是在,再下一个瞬间还是在。一个人也就醒觉过来了。


透过瞬间,可以活出小定,也可以随时活出大定,也就自然活出永恒的现在。


定,就是「动」和「在」之间的一个共同点,一个连结。


臣服与参,会带来一股螺旋的扭力,透过最不费力的路径,达到最大的效益,让我们可以从念头沿著这个扭力,回到心。



为什麽「定」对现代人很重要?


人生的主要目的,是透过认识自己而醒觉。


透过定,可以帮助每个人──活出无限、绝对、永恒、自由的自己。



作者简介:


杨定一博士(John D. Young),著有《真原医:21世纪最完整的预防医学》、《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螺旋舞》(DVD+书)、《全部的你》、《神圣的你》、《不合理的快乐》、《我是谁》、《集体的失忆》、《落在地球》,以及《等著你》、《重生:蜕变于呼吸间》、《蜕变.重生》一日共修营实录DVD,与《你在吗?》、《光之瑜伽》、《真实瑜伽》、《呼吸瑜伽》音声作品专辑。



编者简介:


陈梦怡,编有《全部的你》、《神圣的你》、《不合理的快乐》、《我是谁》、《集体的失忆》、《落在地球》。译有《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呼吸的自癒力》、《奇蹟半生缘》、《性、金钱、暴食症:谈形式与内涵》、《亲子关系:世间最难修的一门课》、《心理学:适应环境的心灵》等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