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晚清浙宁玉成窑五大名家合制的团泥瓢饮壶

标签:
转载 |
分类: 紫砂壶 |
晚清浙宁玉成窑五大名家合制的团泥瓢饮壶
2018.5.15 陈宗嶽 写于台北
长16公分长,宽12公分,高7公分,重270公克。
壶身铭:
瓢饮。光绪己卯(1879年)仲冬之吉,横云(胡公寿)铭,(任)伯年书,香畦(陈山农)刻,(王)东石制,益寿先生清玩。把款『心舟』。
一、是玉成窑壶的标准器
现代人认识「浙宁玉成窑造」的玉成窑壶,都是受到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浙宁玉成窑造」石瓢壶的启迪,在15年前大陆陶瓷学界对玉成窑的存在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随着传世品的陆续问世,坊间的研究、论述愈来愈多,玉成窑成为继曼生壶后又一文人壶的高峰已成定论,这把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浙宁玉成窑造」石瓢壶就成为玉成窑壶鉴定的第一把标准器。
这把玉成窑五大名家合制的团泥瓢饮壶与上海博物馆藏的石瓢壶有着一模一样的铭文,经过比对,发现:在光绪己卯年这一时期,玉成窑所制的紫砂壶上有部分署有这样相同款识~"光绪己卯仲冬之吉,横云铭,伯年书,香畦刻,东石制,益斋先生清玩",目前所见共有五把,除了上海博物馆的石瓢壶,另有两把私人收藏的窑变(窑火过高)石瓢壶,一把合欢壶,以及这把瓢饮壶,按照铭文,显然这位益斋先生当年向玉成窑订了一批不同壶形却有同样铭文的壶,这五把壶上的书法三把(上海博物馆藏的石瓢壶、瓢饮壶、合欢壶)是任伯年写的,二把石瓢壶是胡公寿(横云)写的,铭文最后一句为「益『斋』先生清玩」,有一字之差。
此壶参与者共有:胡公寿铭、任伯年书、陈山农刻、王东石与何心舟合制,主要制作是者是王东石,所以铭文上直接写明;何心舟辅佐,所以盖章在壶把;这样合作的模式在许多壶上都可看到,所以玉成窑的壶一半以上都是王东石与何心舟共同合制的,只是「曼陀华馆」以何心舟为主,「日岭山房」以王东石为主。
此把“瓢饮”壶,呈淡土黄色(色彩数值R196、G166、B106)的团泥色泽,与上海博物馆藏石瓢壶的瓢虫状大相径庭,半圆形的壶身,半圆形露双圆孔的壶盖,圆锥形的四足,圆形的把,两弯的圆形流,全壶呈现一股圆润的饱满感,在此之前没见过这样的壶形,之后也没见过,用比较现代的比喻~壶身很像传说中的飞碟。
除了这把瓢饮壶的工法、泥质、铭文完全符合玉成窑的标准,仅仅依据这把瓢饮壶与上海博物馆藏石瓢壶的铭文完全相同,而且更加清晰这一点,这把瓢饮壶就足以作为玉成窑壶的标准器。
另外,依据壶上铭文的笔韵,壶上的标题与落款,往往分别由不同的两个人为之,这也说明了为何一把壶上有人铭、有人书,还有人刻的原因。
二、种类繁多的「瓢壶」
提起「石瓢壶」,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70年前顾景舟作的“景舟石瓢壶”。但是在“景舟石瓢”之前,石瓢壶的问世首推开启近200年紫砂文人壶风潮的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石瓢”;只是曼生自署“不肥而坚,是此永年。曼生作瓢壶铭。”此时的石瓢壶应该称为瓢壶。之后再有杨彭年与瞿应绍合作的直面“子冶石瓢”与杨彭年与朱坚合作的虚盖“石梅石瓢”;一直要到同治、光绪年间,玉成窑以王东石为制壶者推出大相径庭的“石瓢壶”,壶上有「石瓢」铭文的「石瓢壶」才正式问世。最典型的一把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韩其楼《中国紫砂茗壶珍赏》138页),其铭文:“石瓢,光绪己卯(光绪5年、1879年)仲冬之吉,横云(胡公寿的号)铭,伯年(任伯年)书,香畦(陈山农的字)刻,东石(王东石)制。益寿先生清玩。”
制壶者王东石造壶得古法,作工精细,他所制作的“石瓢”壶,状如瓢虫,中腹纵径将壶身一分为二,恰似虫翅,钮露双孔,肖似虫目。把作三叉式,呈倒三角状排列,持用需采「握壶式」,将食指伸入把圈内,拇指压住壶盖,余三指扣住壶底,天寒袖薄之际,江南文人以手握壶,以口就壶流吮茶,既事茗君,又充暖炉,不亦快哉!再者,晚清流行抽鸦片,胡公寿与任伯年均是瘾君子。如《王韬日记》载:咸丰9年5月17日,积雨初霁,林烟犹宿。薄暮,同壬叔往访公寿,与之从谈书画,约往酒楼小饮,所煮鲋鱼极肥美,酒罢饭饱,同公寿供养烟云,亦是一乐。另在徐悲鸿《任伯年评传》中有载:任伯年40几岁时(约光绪6年,1880年以后),绘画事业达到巅峰时,他的妻子经常为他接下购画者的大量订单,有时一个晚上要画上数十幅画,因而不得不借助鸦片来提神,此种石瓢壶正好适合卧躺时饮用,其中还有适合对嘴的歪嘴流设计。
三、横空出世的瓢饮壶
这波玉成窑的瓢壶热潮,大约从光绪己卯(1879年)年开始,到光绪辛卯(光绪17年、1891年)年结束,玉成窑雅集中的重要人物~胡公寿、任伯年、梅调鼎(赧翁)、何心舟、王东石、徐三庚、陈榕(山农)都参与了这项流行创作,所创作的壶形也各有特色,应该是春兰秋菊各有其香、各有所长,惟我以为其他壶形都有所本,创新源头的本体仍有脉络可寻,惟有这把如同飞碟般圆润饱满的瓢饮壶,横空出世,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目前坊间已看到一把紫砂、一把段泥的仿壶,但是,六分不像,乏善可陈。因为,仿的不像,不惧混淆。倘使真有人能在土、形、工、书法、铭刻上追及真品,那仿者早已是大师级别者,何须去作仿壶?事实上,古壶的古味,今人难以复古,尤其书法,这也是玉成窑壶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