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浙宁玉成窑五大名家合制的团泥瓢饮壶

标签:
历史收藏文化 |
分类: 文物故事 |
晚清浙宁玉成窑五大名家合制的团泥瓢饮壶
2018.5.15 陈宗嶽 写于台北
长16公分长,宽12公分,高7公分,重270公克。
壶身铭:
瓢饮。光绪己卯(1879年)仲冬之吉,横云(胡公寿)铭,(任)伯年书,香畦(陈山农)刻,(王)东石制,益寿先生清玩。把款『心舟』。
一、是玉成窑壶的标准器
现代人认识「浙宁玉成窑造」的玉成窑壶,都是受到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浙宁玉成窑造」石瓢壶的启迪,在15年前大陆陶瓷学界对玉成窑的存在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随着传世品的陆续问世,坊间的研究、论述愈来愈多,玉成窑成为继曼生壶后又一文人壶的高峰已成定论,这把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浙宁玉成窑造」石瓢壶就成为玉成窑壶鉴定的第一把标准器。
这把玉成窑五大名家合制的团泥瓢饮壶与上海博物馆藏的石瓢壶有着一模一样的铭文,经过比对,发现:在光绪己卯年这一时期,玉成窑所制的紫砂壶上有部分署有这样相同款识~"光绪己卯仲冬之吉,横云铭,伯年书,香畦刻,东石制,益斋先生清玩",目前所见共有五把,除了上海博物馆的石瓢壶,另有两把私人收藏的窑变(窑火过高)石瓢壶,一把合欢壶,以及这把瓢饮壶,按照铭文,显然这位益斋先生当年向玉成窑订了一批不同壶形却有同样铭文的壶,这五把壶上的书法三把(上海博物馆藏的石瓢壶、瓢饮壶、合欢壶)是任伯年写的,二把石瓢壶是胡公寿(横云)写的,铭文最后一句为「益『斋』先生清玩」,有一字之差。
此壶参与者共有:胡公寿铭、任伯年书、陈山农刻、王东石与何心舟合制,主要制作是者是王东石,所以铭文上直接写明;何心舟辅佐,所以盖章在壶把;这样合作的模式在许多壶上都可看到,所以玉成窑的壶一半以上都是王东石与何心舟共同合制的,只是「曼陀华馆」以何心舟为主,「日岭山房」以王东石为主。
此把“瓢饮”壶,呈淡土黄色(色彩数值R196、G166、B106)的团泥色泽,与上海博物馆藏石瓢壶的瓢虫状大相径庭,半圆形的壶身,半圆形露双圆孔的壶盖,圆锥形的四足,圆形的把,两弯的圆形流,全壶呈现一股圆润的饱满感,在此之前没见过这样的壶形,之后也没见过,用比较现代的比喻~壶身很像传说中的飞碟。
除了这把瓢饮壶的工法、泥质、铭文完全符合玉成窑的标准,仅仅依据这把瓢饮壶与上海博物馆藏石瓢壶的铭文完全相同,而且更加清晰这一点,这把瓢饮壶就足以作为玉成窑壶的标准器。
另外,依据壶上铭文的笔韵,壶上的标题与落款,往往分别由不同的两个人为之,这也说明了为何一把壶上有人铭、有人书,还有人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