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也谈光

(2024-06-14 09:33:19)
德国的玻恩给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波函数的模方(波函数是个复数)代表粒子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出现的几率,也就是说即使两个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并对其进行相同的测量,测量的结果也是按照波函数呈一定几率分布的,这就是微观粒子的粒子性;而作为复数的波函数本身带有相位,即两束粒子相互作用还存在相位相干效应,这将导致相互作用后其空间分布几率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某些地方会增强,某些地方会减弱,这就是微观粒子的波动性,由此很好地解释了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现在的先进实验手段,不仅验证了波函数的存在,也说明了许多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如用原子构成“量子围栏”可以看到中间的驻波。
  于是,一切皆是粒子,一切又皆是波。关于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的论战逐渐变成了遥远的传说,只在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无数智者的身影,照耀着后人的前行。
   关于光的二象性的针锋相对的矛盾,最后依三不同单位的函数意义为依据,还添个  ‘相位’顺差,来强行拉圆矛盾。这与  ‘辩证性’拉圆  粒子性波动性的统一有什麽区别呢?只不过是另想一个心理的(不是来自自然的概念)概念而已。这个心中想的概念,是老理论家解决自相矛盾的惯用手段。
   光的本质是:高速微粒子辐射的一束遇空气冲撞成球状波到眼底黄斑谐震到神经就是可见光。没元素的撞波,没黄斑的谐震,缺一就没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4年06月12日
后一篇:挤力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