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2023-09-11 12:18:05)
在十七世紀中叶以前,科学家们认为光是由称为微粒子的极小粒子组成的。那时,光的所有已知性质都用微粒子理论来解释。然而,大约在1670年左右,发现了如果假设光是一种波的运动,也能够对光的性质作解释。但这种理论后来又被否认了,直到大约1827年前,这种波动理论已经
迹。1827年,大量的证据证实了光的波动理论。并且反而抛弃了较老的粒子理论。光的波动理论深深地固守在科学领域中,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又借助于微粒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从此,光的波动性就用来作为解释某些物理现象的基础,而解释另外一些现象时,就必须应用微粒子理论。于是
,光就具有一种双重的性质——它既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波,又可以认为是一种粒子。通常,当我们考虑光的传播时,就认为光是由于一种波的运动;而在涉及相互作用现象时,我们又认为光是一种微粒子,并且称它为光子。
辐射能谱范围
10负14次方到10的负7次方。
然而,照明系统却与人眼对其敏感的一部份光谱有关。
总功率....密度
能谱
0.4u
到0.76u
(u微米 1u=10d
负4cm)
紫色是0.4u
红色是0.76u
光的所有已知性质都用微粒子理论来解释。
我段南堂据(在此起点)此认为光子(不是可视光)。此微粒子被障碍撞就成了波动,波动频率与眼底黄斑谐震也叫共震,就成了可视光。
前一篇:研究真科学的理论的入口
后一篇:磁铁为什么不导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