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随笔

(2025-09-11 09:03:50)
标签:

教育

1.2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上下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且两个放大镜的距离不同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科学思维:通过类比分析,理解光学显微镜中目镜和物镜的构造以及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能制作出一个能清晰呈现物体放大图像的简易显微镜。

态度责任:在自制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对微小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教学重点

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

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课件

小组: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建议宋体,大小为数值2,内容不限,字数24字即可)的纸片、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刻度尺、学习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怎样放得更大(预设5分钟)

1.分发印有小字的纸片,请学生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上面的信息吗?

2)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一个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把字放得更大?

3.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4.讨论:两个凸透镜怎么组合?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

(一)组合凸透镜

1.初步尝试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将两个凸透镜进行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教师介绍方法(PPT演示),再次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2)交流研讨: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

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3)提问:我们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的放大倍数更大,此时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

2.固定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1)谈话:用手拿着凸透镜测量很不方便,一旦手动了,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的变化。有没有办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呢?

2)制作:提供A4纸、剪刀和胶带,学生做一个纸筒来固定两个放大镜。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的,长度大于两放大镜之间调节好后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也可以用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代替纸筒,课前要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3)学生用上述方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次观察,并测量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观察时,组合凸透镜的摆放位置不同会对观察到的图像产生什么影响?

5)小结:我们把两个放大镜通过上下平行的方式进行组合,且调节它们之间的距离,就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根据这个特征,我们把这个组合凸透镜也称为简易显微镜或者自制显微镜。

3.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一样自己选择的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同一个物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二)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它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简易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2.教师出示光学显微镜,结合PPT介绍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4.研讨: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哪个部分?

三、拓展(预设:3分钟)

1.资料阅读:

了解电子显微镜:课件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教学随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