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的历史
(2023-03-21 09:02:57)
标签:
教育 |
1.船的历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不同时期船的特点。
2.通过制作独木舟模型的活动,感受“最初的小船”的样子和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
3.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船的发展历程,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通过“独木舟负载物体”“船型与阻力关系”的实验认识到船的外型、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细线、垫圈、钩码、水槽、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用课件出示船的图片:船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输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提出聚焦问题:关于船你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什么?
(一)探索活动1
1.请学生观看在船的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只的图片或视频。谈话:船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船的历史。
2.船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学生在充分发表观点的基础上,再来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船的比较”记录表。
3.学生汇报。
1.谈话:船行驶在水中,首先要保证稳定、不侧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让我们动手操作,继续研究船的稳定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1只独木舟,1盒钩码和1个水槽。
在动手操作前,请同学们先思考:可以怎样开展探究?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2.整理并总结实验方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放钩码时要轻轻放,放置要均匀;做实验三次,取最大值。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发现:我的独木舟最多能放置几个钩码;根据实验操作反思:在船中放置重物时,怎样才能做到保持稳定、不侧翻?独木舟在装重物时,有哪些不足?
5.设问:我们的独木舟船首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样形状的船首受到水的阻力比较小?为什么?
6.出示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木船模型,比较不同,设计对比实验。
7.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总结实验方法,用演示实验验证预测或者播放视频《船首形状与阻力大小的关系》。
8.交流什么形状的船受到的阻力更小,讨论减小船在行驶中受到阻力的方法。
三、研讨
1.从船的发展历史中,你发现了哪些变化?
2.怎样让独木舟保持稳定而不侧翻?
3.怎样减小船在行驶中的阻力?
四、拓展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相关信息,并简单介绍中国的船舶发展历史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