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罗湖·50杰出代表传承深圳第一、中华之最(五)千顺万顺
(2023-05-12 00:40:27)
标签:
it财经健康情感时评 |
截止目前,《口述罗湖》已经连载45期。2022年5月5日,由罗湖区政协、深圳特区报社联合出品的《口述罗湖》栏目正式上线。
【50杰出代表】
回眸激情岁月,赓续先锋精神。《口述罗湖》(1979—2019),按照“政治性、代表性、影响性、广泛性”原则,50名于1979年至2019年间的罗湖建设者、奋斗者代表,讲述记忆中的罗湖,传承罗湖精神,为罗湖区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凝聚奋进力量。深圳市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一员工幸运入选。
《口述罗湖》第1期----蒋开儒:从大水田到摩天大楼!《春天的故事》在罗湖唱响
《口述罗湖》第2期----骆锦星:新中国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拍”
《口述罗湖》第3期----文国明:参与罗湖区创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口述罗湖》第4期----吴颂球:渔民村蝶变史是改革开放精彩样本
《口述罗湖》第5期----胡崇安:写进立法!这些都由罗湖司法人开创
《口述罗湖》第6期----马介璋:我把香港佳宁娜酒楼开到了罗湖
《口述罗湖》第7期----李传芳:“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这样炼成的
《口述罗湖》第8期----陈志超:“南国红豆”厚植罗湖这片文化热土
《口述罗湖》第9期----林圣华:“东深精神”依旧在深圳水库边回响
《口述罗湖》第10期----谭光耀:TA们经罗湖驶往香港,历经风雨五十载
《口述罗湖》第11期----陈杨生:许多人的追梦第一站!罗湖这个地方闻名遐迩
《口述罗湖》第12期----廖虹雷:罗湖是深港经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口述罗湖》第13期----宋联安:“青春之花”在罗湖绚丽绽放
《口述罗湖》第14期----陈影宏:麦当劳光华餐厅见证深圳人的“欢聚时光”
《口述罗湖》第15期----李八一:“中国第一仓”在笋岗拔地而起
《口述罗湖》第16期----范卫平:小小纸张见证时代变迁!TA首次改革,罗湖最先试水
《口述罗湖》第17期----周冀中:“百年雄关”奏响中国海关改革“先行曲”
《口述罗湖》第19期----蔡洪亮:蔡屋围是深圳农村城市化缩影
《口述罗湖》第20期----杨洪祥:基建工程兵拓荒牛精神在罗湖传扬
《口述罗湖》第21期----朱德明:“以书筑城 以城筑梦”,罗湖书城开先河
《口述罗湖》第22期----王喜义:多项金融改革从罗湖起步推向全国
《口述罗湖》第23期----陈焕:罗湖桥上快门声声见证口岸变迁
《口述罗湖》第24期----易凤娇:我是罗湖走出的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
《口述罗湖》第25期----陆建新:地王大厦建设刷新“深圳速度”
《口述罗湖》第26期----禹国刚:新中国第一家证交所在罗湖诞生
《口述罗湖》第27期----胡天池:深圳戏院承载深圳人独有的文化记忆
《口述罗湖》第28期----陈伟:新中国首家外资银行分行在罗湖设立
《口述罗湖》第29期----杜小宜: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开深圳双语教育先河
《口述罗湖》第30期----王定跃:让毛棉杜鹃成为“春天的故事”的美丽代言
《口述罗湖》第31期----邸叙然:“深派小品”从罗湖叫响全国
《口述罗湖》第32期----周立:“深市第一股”闯出金融改革多项第一
《口述罗湖》第33期----陈国雄:深圳最早的服装业弄潮儿从罗湖出发
《口述罗湖》第34期----常才智:让皮影艺术永远扎根罗湖这片沃土
《口述罗湖》第35期----廖国祥:爱国路花市有深圳人特有的“年味”
《口述罗湖》第36期----林志伟:“向西鸡煲”陪伴着一代代罗湖人成长
《口述罗湖》第37期----廖翔显:深圳第一所港人子弟学校从罗湖起航
《口述罗湖》第38-期----孙喜琢:罗湖医改是健康中国一面旗帜
《口述罗湖》第39-期----廖瑞光: 黎围麒麟在罗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口述罗湖》第40期----陈祥发:我在罗湖建起全球最大二手车展厅
《口述罗湖》第41期----苏六河:以沉香的馥郁芬芳,推动罗湖“香”飘万家
《口述罗湖》第42期----卢礼杭:“中国宝都”从罗湖水贝起步
《口述罗湖》第43期----缪亚莲:“国民零食”从罗湖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口述罗湖》第44期----黄西勤:资产评估行业从罗湖扬帆起航
《口述罗湖》第45期----邱浩波:全国首个跨境学童服务中心在罗湖成立
(待续)
《口述罗湖》第42期----卢礼杭:“中国宝都”从罗湖水贝起步(转载)
卢礼杭
1969年出生于广东普宁,1987年来深,从珠宝学徒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中国珠宝平台运营模式开创者,现任深圳市水贝珠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珠宝人的努力下,水贝片区从零散的珠宝首饰加工发展成为了如今中国黄金珠宝的源头集散地 。
采写撰稿: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1987年,我来到深圳,一脚踏进了珠宝行业,一转眼就快36年了。
这三十多年里,有汗水,有泪水,有失落,有成功。我亲眼见证了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也亲身经历了水贝片区由零散的珠宝加工作坊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中国宝都”,并不断向“世界宝都”迈进。
如今,这片全国最大、发展水平最高、产业链条最完善的黄金珠宝集聚区,已成为罗湖区最靓丽的产业名片之一,在市、区两级一系列的政策利好支持下,正在向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一路狂飙。
行业起步以“三来一补”“前店后厂”为主
1987年8月,高中毕业的我坐着长途汽车一路颠簸,来到了深圳。当汽车驶入罗湖时,我看到了一个与老家县城截然不同的景象。繁华热闹的东门、百米高的国贸大厦,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惊叹不已。
听说“深圳遍地是机遇”,但我的高中学历,再加上一口夹杂着客家口音的普通话,让当时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跌跌撞撞了4个月后,我才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在位于福田的深圳市艺华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我从学徒做起,慢慢成为公司市场业务的核心力量。这份工作,我整整做了13年。
刚来的时候,深圳的珠宝首饰行业并不发达,小企业居多,且零星散落于沙头角、人民南、水贝等地,主要借着当时深圳经济特区“三来一补”的政策,加上紧邻香港,承接了珠宝产业转移,尤其是珠宝首饰加工。很多所谓的珠宝首饰企业其实就是小加工作坊,前面是门店,后面就是加工厂房,“前店后厂”模式几乎是当时深圳珠宝首饰行业的缩影,更遑论让这些企业研发产品、打造品牌了。
当时,水贝万山片区的珠宝首饰加工业的规模与沙头角片区相比还要小一些,这片不大的片区里除了珠宝首饰加工,还有服装批发、汽车维修等其他行业。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水贝这片土地未来会成为中国黄金珠宝产业的制高点。
乘势改革春风水贝珠宝蓄势升级
1996年1月1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批准,深圳市首家黄金珠宝专业市场——深圳黄金珠宝广场正式开张迎客。5月25日,深圳黄金珠宝广场开始试行金饰品零售价新的标价方法,其足金饰品的挂牌价随当日国内金饰品批发进货价的变化而浮动,这种挂牌价方法开始接轨国际通用做法。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运营,结束了新中国黄金不能自由买卖的历史,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黄金开始走向市场。
改革的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中国黄金珠宝产业一步步迈向市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进入市场,铂金及镶嵌饰品成为珠宝首饰新兴门类,技术工艺革新与自主研发设计也日渐受到重视,珠宝首饰产业开始呈现集约化与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也是借着这股春风,2000年,我辞职下海,成立了深圳市雅诺信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开始了在水贝打拼的岁月。
2002年时,水贝和万山两片工业区已经集聚了200多家珠宝首饰企业,其中生产、销售、设计、设备等企业兼备,产业链条齐全。但是,碎片化的企业分布、捉襟见肘的厂房土地,老旧且不健全的配套设施严重制约了水贝片区黄金珠宝产业的发展。当时,罗湖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极具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吸引了深圳乃至国内的珠宝企业和从业者纷至沓来。
2004年,我们公司创建了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这座大型珠宝专业市场为众多知名珠宝品牌和实力厂商提供了产品集中展示平台,也为海内外珠宝商来深采购、交易提供了集约化便利。更重要的是,“前店后厂”的传统模式彻底被抛弃,集中化的珠宝首饰企业开始加强原创设计,打造特色品牌,这进一步提升了水贝黄金珠宝产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品牌力。
这些年,水贝黄金珠宝产业的集聚,进一步加强了虹吸效应。随着产业政策、产业配套、产业环境不断完善,水贝片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珠宝企业入驻。时至今日,水贝片区有黄金珠宝产业法人企业约7000家,1万平方米以上专业批发市场达到10个,行业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约占国内黄金珠宝批发市场份额的50%……当产业集聚的程度越来越高,水贝成为全国黄金珠宝业的高地,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成共识
“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这句话已成为珠宝首饰圈的共识。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是一记重击。国际珠宝市场消费下滑严重,尤其彩色宝石领域,很多出口彩色宝石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严重受挫。然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巨大的市场和消费潜力让国际珠宝商看到了商机,国际珠宝商纷纷开始关注中国市场。水贝作为中国黄金珠宝业的“半壁江山”,也开始加入到国际珠宝市场的产业链中。可以说,水贝珠宝能够走向世界,背靠的是我们日渐强大的祖国。
2013年前后,水贝珠宝企业组团去泰国采购彩宝石原料,明显感受到了当地矿主和商家的热情。当时泰国的副总理还有商务部长都来接见我们,他们知道我们的采购量大,希望和我们建立长期合作。再后来去塞尔维亚、印度等国家,都是副总理或者部长级别的官员来接见。那一刻,我们真正感受到:水贝珠宝在世界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也将真正加入到世界珠宝产业的合作与竞争中去。
在IBC环球商务中心,有一面“世界珠宝墙”,由来自“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种宝石组成,也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迄今“面积最大、珠宝种类最丰富”宝石壁画作品。在收集过程中,我们不断与各国及各矿区建立联系,从而搭建起一个珠宝文化、科技、贸易、交流的舞台。可以说,这面珠宝墙是水贝珠宝人与世界各国珠宝产业交流合作的结晶,也是一扇“让世界看到水贝、让水贝走向世界”的窗口。
让水贝走向世界 借珠宝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我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年变成了早生华发的中年。但不经意间,总是能回想起初到罗湖时,坐在长途大巴里、用充满好奇的目光看着窗外景色的那个18岁的自己。
如今,深圳第一高楼从国贸大厦变成了平安金融中心,狭窄而泥泞的深南大道也已变得宽敞平坦,就连我开始打拼的水贝,也从破旧工业区变成了国内最大的珠宝产业园……但在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当一切看似“功成名遂”,就是水贝珠宝人重新出发的时刻。
去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促进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深圳市罗湖区支持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相继出炉,以针对性的行动措施和激励举措,再度推动珠宝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推动现代时尚产业集群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
让人欣喜的是,在新一轮政策扶持和激励下,水贝珠宝正从文化艺术提升和品牌力建设两方面努力,提升国内外品牌形象,孵化和培育个性化品牌,充分利用毗邻口岸的区位优势,搭上口岸经济带的发展快车,让珠宝时尚产业得以在水贝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做大做强。
水贝珠宝产业集聚区,也是深圳打造国际滨海旅游标杆城市的一张特色名片。接下来,水贝珠宝要以“文化创意+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优势,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耳目一新的黄金珠宝直播基地,吸引国内外网红和游客前来。同时,要加强中国风珠宝的设计,通过珠宝文化建设,提升强化水贝的文化特点,通过珠宝向世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