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生人口调查研究报告摘要(一)千顺万顺

(2023-05-03 06:49:24)
标签:

it

财经

健康

情感

时评

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让数据说话,要学会巧用数据、妙用数据、活用数据。本报告是对出生人口调查研究,摘自深圳市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调研报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数字科技大有作为。

一、广州楼市二孩及以上家庭或可多贷30

随着越来越多的热点城市选择放松楼市调控,多孩家庭的改善需求也被激活。近日,广州公开征求意见,准备给二孩及以上家庭公积金贷款限额上浮30%,以进一步支持购房者的购房需求。

这意味着,未来二孩及以上家庭在广州购买首套房时使用公积金贷款,额度或有望达到130万元。目前,广州市规定一人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60万元;两人或两人以上购买同一套自住住房共同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100万元。

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介绍,该征求意见稿是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广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规定》,为贯彻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而起草的。

与广州类似,提出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的还有杭州、深圳等一、二线城市。

二、出生人口六年连续下跌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786万人,2017年为1723万人,2018年为1523万人2019年为1465万人,2020年为1200万人,2021年为1062万人,2022年为956万人

若以上面数据对比,有关数据整理如下:

出生人口六年连续下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建议找找原因。是不是有这么一些呢?

1)疫情影响。

开始的时候有人开玩笑,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全部都不给外出,都在家里面闲着无聊,都产生了造人计划的打算。

事实却是啪啪的打脸,因为当代人群也考虑到一个问题,在这种特殊的节骨点上生一个孩子出来,整个家庭要花费多少钱。

2)原本人口就处于下滑的状态

3)生活压力巨大。

近几年人口下滑的速度确实是比以往都要高了,主要原因是人们都不愿意升了,生活压力真的比以前高了很多。

经常提到的“四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成本。

如此之大的压力逐步的出现了,买不起,娶不起,生不起,养不起,教不起等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刚刚所提到的这4座大山都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如果这4方面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我们还害怕人们不生育孩子的问题吗。

购买一套房子的压力:

二建城市进行工作,购买一套90平方的小三房,目前我国90%以上的二线城市平均房价都已经达到了2万元以上。

90平方房屋总价180万需要准备54万元的首付,接下30年的时间,每个月月供需要还款6800元。

即便按工资1万元一个月计算,不吃不喝也需要准备54个月才可以购买一套房子,如果我们正常地吃喝情况下,起码要准备80个月以上才可以给得起首付。

娶媳妇的压力:

目前国内的男女人口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使得娶媳妇的压力变得更大,有房有车有存款,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

娶媳妇还要面临着高昂的彩礼,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晚婚晚育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所在,我国男女平均结婚年龄在27周岁,城市越繁华,结婚年龄就越往后靠一线城市平均结婚年龄已经在31岁了。

养育成本高:

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比80年代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高上数10倍。

孩子上幼儿园就算一个二线城市,平均每学期已经在8000~1.2万元,一年两个学期基本上就光学费就花费2万元以上了。

孩子平时吃的喝的,生病去看病的兴趣培训班的,等等一些东西叠加在一起,算下来,在二线城市,一个孩子平均每个月花费最少4000元。

如果两个孩子的情况下,一个月关孩子身上的花费都已经达到8000元,那么一个家庭要收入多少钱才可以还得起房贷养得起自己养得起孩子。

还有很多东西我们不一一详细地说明白了,人口的出生率下降,必然的离不开刚刚所说到的四座大山,因为这四座大山不解决,我国未来的人口很难能出现上的局面即便全面开放也没用。

房价成为了出生人口最有效的避孕药。

从全国范围内去观看房屋的价格,每上涨10%,生育率就会下跌1.5%

出生人口调查研究报告摘要(一)千顺万顺

出生人口调查研究报告摘要(一)千顺万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