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刺猬公社 |
划重点:
①
②
③
④
⑤
刺猬君是《悟空传》的原著党。
人们似乎认定了,原著党和改编电影间有着不可磨合的冲突,刺猬君不信这个邪。
而事实却是:从电影院出来,刺猬君就放弃了“我要维护这部电影”的念头。
打开微博,找到原书作者,同时也是电影编剧的@今何在,准备怒刚一波。发现早上7点多,他已经在豆瓣上发表文章,自评自编的《悟空传》电影。
刺猬君心中一震:什么?今何在只给自己编剧的电影打了4颗星,8分?
按照他的性格,应该是5星,10分起步的啊!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就如他笔下的孙悟空“斗、战、胜”一样神圣。
要知道,他可是说过“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猴子的前三名都是我我我”的人。
满怀着震惊的读完了影评,刺猬君归纳出今何在的主要观点:
1. 《悟空传》不可能完全翻拍成电影,因为剧情太长。
2. 电影要故事要有主线,只能但拎出几个人物拍摄。
3. 人物做了增减后,只能修改他们的故事线甚至性格,逻辑上才通顺。
今何在在文末说:
“如果我是导演,能完全主控这部电影,我的剧本可能会有很大不同。但是我看完电影后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电影仍然打动了我。它不是我的作品,它是属于导演的。郭子健导演并没有‘忠于原著’,我本来应该拿弹弓砸他家玻璃,但看完电影,我还是想鼓掌。真不是违心的,否则我写这么多干吗。”
刺猬君对比了网上流传的未渲染版本和电影版,发现一个细小的差别——“导演郭子健”在电影版里成了“导演、编剧郭子健”。之前两位“联合编剧”,也都和今何在共同写成了“编剧”。
电影不是今何在的《悟空传》,这是郭子健的《悟空传》。
上映第一天,电影《悟空传》在微博上轰轰烈烈地做着宣发。
作为编剧的今何在,影评微博的转发、评论、点赞都少得可怜。
豆瓣上第一热评,套用了《悟空传》里的经典段落,获得网友1000多个“有用”点赞: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观众,都明白我意;
要那烂片,都烟消云散。
可是哦,它只想,
要这猴子,继续圈你钱。
要那情怀,消费到厌倦。
《悟空传》票房突破了1亿元,仅用了20个小时。但豆瓣评分从最初的5.8分,跌至5.6分。
刺猬君悲哀地发现:
人们不是听不进去今何在的解释,而是根本不想听。
一位豆瓣网友说:“如果你不叫悟空传,那么或许我还能看下去。悟空传改编?喵喵喵? 整部电影和悟空传没有半毛钱关系。”
2000年,《悟空传》没你记得的那么火
翻阅资料后,刺猬君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作为网络文学的《悟空传》,2000年在网络上并不像原著党以为的那么火。
2001年出版的《互联网周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的商业媒体)第3期发了篇题为“魔幻英雄主义——《悟空传(完全版)》”的文章,摘要中有这样一句话:
今何在的《悟空传(完全版)》在榕树下(“榕树下”是中国原创文学网站,《悟空传》曾在该网站上获过奖)拥有19126的点击率。虽然点击率排名在《女人的长头发》(28588)和《禁果》(23899)之后,但其贴合年度谈资与心态的程度,把经典的“西游”推上了另一个境界。
也就是说,当时最火的小说并非《悟空传》。
但是,《悟空传》绝对是生命力最顽强的那个。
刺猬君搜索了《悟空传》的销量,2017年的新闻称其销量接近1000万,但并没有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而在2011年的《南方周末》对今何在的采访文章,刺猬君看到了较为可信的数据——10年销售超过200万。
一部历史超过10年的网络小说,2011年后还能再次卖出700万本,这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但10年间销量200万的说法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大家熟知的韩寒的《三重门》,2001年出版,销量为200万本左右。
刺猬君想要搜寻更多关于《女人的长头发》和《禁果》的信息,却没找到什么有用信息。
仅从作品名上推测,它们的主题应该和当前流行的网络文学差别不大。
当年比《悟空传》还火的两部作品,已经消散在互联网的海洋中,而《悟空传》却一版再版。这就是它具有生命力的最佳证明。
《悟空传》刻在人心上的,不是悟空,是时代
一位网友在豆瓣上评论:
“粉丝都长大了,花钱是小事。感觉自己的青春被糟蹋才是接受不了的。”
《悟空传》的原著党,或多或少都会有同样的心情。
他们怀念的,不是悟空,其实是2000年的那个“千禧年”。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社会剧烈变革
2000年,因为1998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许多职工纷纷下岗。各地都冒出了“下岗牌兰花豆”、“下岗牌茶鸡蛋”等多种“下岗牌衍食品,他们后面都会接一句“味道好滴很~”。
2000年,《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是《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在岁末,在世纪末,在千年之末,我们像儿时一样站在家门口眺望。当20世纪的太阳收起它最后一束光线,降临的不是黑夜,而是‘我们的未来’。还记得惠特曼的这句诗吗:‘不论你望得多远,仍然有无限的空间在外边;无论你能数多久,仍然有无限的时间数不清。’”
2000年,计划生育写入宪法已经生效了18年,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刚成年,他们是第一代被逼着过独木桥的人。因为当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为他们选择的最理性的晋升阶梯就是高考。
2、互联网急速发展
2000年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在春晚表演了经典的《钟点工》。新潮的宋丹丹劝赵本山上网,赵本山回答“我多年不打鱼了,还哪有网呀?那么多年了”。
2000年后,随着计算机成本按照经典的摩尔定律一路下降,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2000年,中国互联网人口突破2000万人,比上一年多出一倍还多。
3、西游被重新演绎
2000年,1988年版的《西游记》电视剧,已经被连续重复播放12年。在大都数人心中,这就是正统的《西游记》。
2000年,1999动画版《西游记》在少儿中大热,不少人至今能唱出主题曲“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
2000年,《大话西游》进入大陆市场三年。现代出版社出版一本《大话西游宝典》,总结了《大话西游》在大陆青年人中火爆的现象。
23岁大学刚毕业的今何在,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切的影响。在那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借助互联网,今何在的《悟空传》横空出世,颠覆了所有传统《西游记》的形象。
孙悟空,面对现实与理想,充满矛盾与纠结,但一旦选择就绝不服输。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猪八戒,对生活一切的美好都爱好得紧,可是自己却天生丑陋。
——
唐三藏,抱怨、骂人,高贵无暇的气质全无,萌贱萌贱,甚至有些猥琐。
——
沙僧,身负着打碎琉璃碗的罪名,叫他反抗对比让他受罚更加痛苦。
——
就是这样“纯属业余,只把写作当作是游戏和发泄情感的东西”的写法,击中了那一代人的灵魂。
但这种情感,仅仅属于那一代人。
谷歌指数没有2004年前的数据,但记录了《悟空传》2004年之后的话题热度。
当西游IP被人写烂,当工业化的制片模式进入电影,当“颠覆”成为了潮流——
曾经无比辉煌的网络文学的《悟空传》已经成为过去式;作为电影的《悟空传》则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对象。
喜欢西游记题材或是喜欢彭于晏、余文乐、倪妮、郑爽的人,大可以前去观影,电影的动画效果还不错。
怀念千禧年那个时代的人,也可以去观影,但要明白,这已经不是你记忆中千禧年的那个《悟空传》了,这是2017年的《悟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