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科技公司们为了在原创内容领域能有一席之地抢破了头,但去年1月宣布成立的小米影业还未有大动作就已悄悄退出了角逐。
“我看到外面那些人花钱,有时候真的是觉得,他们怎么敢花这么多钱在内容上面?他们团队招了那么多人本身就在烧钱,然后内容也还在烧钱,这真的是饮鸩止渴。”2016年12月6日,小米影业总裁、小米路由器、小米VR的总经理唐沐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就小米在VR领域的布局做了一个回答。
于是2017年1月18日,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黎万强在朋友圈宣布,小米影业这“10来个人的部门”不再涉足影视制作,也算是对最近的“小米影业宣发组解散”传闻做了回应。
小米影业这一年,秋月春风悄无言
其实早在2015年上半年,小米就与PPTV聚力、优酷、爱奇艺、芒果TV等视频网站与影视剧制作公司达成过内容合作。10月,小米旗下公司与华谊联合投资了影视制作公司新圣堂影业。11月,小米与北影文学系、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共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支持学院剧本研发和短片摄制。
小米影业最早的“公开亮相”是在2016年1月4日,当时黎万强发微博称:“闭关结束,我重新归队了!我未来主要负责两个事情:小米市场和小米影业。影业是全新的子公司,目前在组建团队筹备阶段。”
2016年6月,小米影业正式注册成立,由唐沐担任小米影业总裁。其时,唐沐曾向雷锋网透露,小米影业有一半的人来自小米内部。
在小米影业成立的这一年里,它在影视制作和投资等方面表现出反常的寂静。小米影业的官方微博在注册后只发了两条消息:
“我来了。”
“我做了一次植入。”
1月18日黎万强朋友圈表态后,小米影业的公关向澎湃新闻记者直接否认了宣发部门解散的说法:“以后的小米影业宣发,由原有的影业宣发同事和小米大市场部的同事联动来做,以大市场为主。”
而对于设计人员只有离职和转岗“二选一”的说法,该公关部门人士也做出了否认:“其实原来宣发组只有四五个人,这部分的同事工作减半以后,会承担部分影业的其他工作,但并不存在离职或者转岗。”
从一个“全新的子公司”,到“10来个人的部门”,再到“四五个人”的变更……曲终人散,我们才发现,这个团队压根就没建起来?
所以,这一年,小米影业到底干了啥?
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热钱”蜂拥而至,看得人眼热手痒。尽管电影市场已是红海,各大公司仍义无反顾地投入战局,小米就是其中的一个。根据中国票房的最新数据,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约为457.12亿元,票房增速明显放缓。国产影业的降温让投资的势头逐渐回归理性。
显而易见的是,未来的电影行业将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以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为首,背靠实力雄厚的母公司,敢于砸钱“广撒网”,以运作精品化的院线电影项目为重点。作为母公司战略布局中的一环,这些企业将会在全产业链进行横向和纵向渗透。
而对于一些互联网初创企业,或者刚刚涉足影视行业的公司,比如58同城影业和游戏起家的蓝港影业。初期更有可能采用“取巧”的策略,从中小IP投起,一方面降低风险,一方面逐渐熟悉和掌握电影行业“玩法”,挖掘与公司主体业务能够组合出招的匹配点,从而实现更大效益。
在小米影业成立初期,总裁唐沐向雷锋网透露了自己的计划:在影业的宣发、制作和投资三大块业务当中,小米选择更偏重制作,团队中制作的人也会多一些。“我相信做产品的很多方法论跟做电影是相通的,不一定要从传统行业去找人”。
入职小米前在腾讯有过十年设计经验的唐沐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他认为,中国没有好的科幻电影,就算有人去做也做得很尴尬、没有代入感,而他希望小米能够做出不尴尬的科幻电影:“小米是一家科技背景的公司,我们应该使用科技来做为艺术创作的最主要工具,这是我们与其它影业公司的最主要区别,所以我们会在电影制作的所有环节都会尽量加入科技的元素。”
但让人尴尬的是,小米影业的业务资金始终没有到位,这是唐沐口中的“独立项目”,资金池始终不在陈彤的10亿内容基金范围内。。
在小米2017年会上,小米影业四个字在雷军2300余字的演讲中未曾出现。从高调推出到黯然搁置,小米影业只用了一年。
这是要专心卖手机了?
小米影业的遭遇很容易让人就此联想到乐视:公司不甘于自己的主营业务,转而在生态链上寻求突破,但过重过多的布局带来的价值还不够反哺公司,为了阻止公司的下滑,领导者不得不砍掉一些部分或者寻求融资来补血,寄望于崭新的方向调整能够力挽狂澜。只不过小米花的是自己的钱,而乐视靠的是投资人。
在刚刚过去的CES大会上,根据《好奇心日报》的报道,小米创立七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在了这样的会场。CES大会上的小米在创业公司聚集的二楼租下了几百平方米的展区,展出了包含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电水壶、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等一百多款小米产品。这些产品在小米官网都能找到,点开小米官网,会让人有种进入了简洁版淘宝的错觉——货物齐全、琳琅满目,很难看出它是一家主营业务为智能手机的公司。
2016年10月底,一则关于小米手机出货量暴跌42.3%的新闻引起了业界不小的关注。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是1.151亿部,同比增长5.8%。其中,OPPO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2010万部,首次成为中国市场第一;vivo出货量为1920万,紧随其后;华为出货量1800万部,位列第三;位列第四的小米出货量只占OPPO一半,同比暴跌42.3%。苹果的这一数字则为34.1%。
某种程度上,小米面临的困境和苹果一样,同比下滑幅度大,软件、配件等的营收撑不起整个公司的业务,新品照常推出,但没有能让人瞩目的产品了。这对于小米,一家依靠“2C”策略、自己的粉丝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实在不是一个好信号。缺少了能引发病毒式传播的旗舰产品,小米还会拥有市场,但占有的份额注定会逐渐下滑。这从华为和vivo对小米的超越就能看出,惊艳的P9,寡姐的代言,vivo铺天盖地却不那么让人反感的广告等,让vivo和华为的成功的,是面对市场和用户积极的调整和反应。
小米还在,性价比依旧不低,小米的用户也不少,每样东西都有不少人买账,但似乎缺了点儿什么东西。
2016年10月25日,小米发布了自己的概念机MIX,这款概念机正面全屏,取消听筒,全陶瓷外壳,采用了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和压电陶瓷发声器。
不少媒体报道称,雷军在MIX发布会后说,“五年前,我们发布第一款小米手机时,当时的会场很小,有800多人在现场,我作为主讲人,在门口使劲挤也挤不进去。我当时没有想到小米手机可以引起那样的轰动。昨天(小米
MIX)发布会结束后,有人告诉我他和五年前我们发布第一款小米手机时感受到的震撼是一样的。大家期望的小米回来了,那个能做出很酷产品的公司,很创新、很不一样的小米回来了。”
OPPO和华为在几年前的处境可能还不如小米,但是靠着坚持和对市场的迅速反馈调整,他们活了过来。同理,小米也一样,假若它内心深处还是那个发烧友的最爱,是普及“配置可以成为判断手机好坏标准”的品牌,可能它需要的只是一些时间来调整方向。砍掉那些冗余的枝蔓,专心做手机也没什么不好。
(文/项羽 宇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