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银变态杀人案告破,媒体再度引发新闻伦理争议 | 微言

(2016-08-30 18:15:31)
标签:

杂谈


导读

28年,真相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


by 王宁


26日,白银变态杀人案真凶高承勇终于落网,尘封了28年的真相终于被开启。面对这样一个曾引发过巨大社会恐慌的重大新闻案件,公众对于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心理、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强烈的知情需要。

 

媒体在其中则扮演着一个填补信息鸿沟的角色,在司法程序按部就班的过程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满足公众知情权就成为了媒体的使命。连续几日,媒体们纷纷前往高承勇的住址家乡,探访其亲人朋友,街坊邻居,试图通过各种信源还原当年的真相以及“杀人狂魔”高承勇的面目,其中也引发了有关媒体伦理的讨论。究竟如何从专业新闻的角度讲述一个杀人犯的故事?业界也在发出自己的声音。

 

@洛之秋

事实上,我们不仅无法从旁人、亲属、邻居、朋友的观察和口述中拼出一个性变态连环杀人犯的真实内心世界,也无法从旁人、亲属、邻居、朋友的观察和口述中拼出任何一个普通人的真实内心世界.....这是新闻和文学的分水岭:前者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后者坦然接受这种无能为力。

 

@王恺同学   前 文艺怪兽乐园,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关于杀人狂之子,就别搞连坐了,毕竟不是封建社会。

 

@石扉客2014   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

看了媒体对白银案主犯之子的采访,伦理问题先不讨论,我只是感慨媒介素养上的地区差异。这事要是发生在京沪特别是上海,媒体基本没有可能采到对方。上海市民是我所见过的对媒体警惕性最高的群体了,类似事件他们面对媒体时恨不得把全身用一件大袍子裹起来,只剩下两个黑洞里的眼睛骨碌碌转动,充满不信任地问你是哪的,要干啥。我做记者特别是做电视记者时,比较容易搞定的采访对象基本都是秦岭淮河以北的,特别是西北地区人民,最为憨实,镜头前面自带浑然天成的幽默感。

 

@谭飞   时代天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裁

白银杀人陈案告破后,媒体采访疑犯长子,结果长子连句替父向受害人道歉的话都没有。我觉得:一、媒体按伦理原则,不宜采访嫌疑人嫡亲,并诱导他大义灭亲,就算嫌疑人罪恶滔天,也不应如此;二、其长子回答的确该受人诟病,看身份是高知,但言谈冷漠,说明人味儿缺失,家庭欠温暖。

 

@超先声  前中国青年报记者

白银案终于告破,正义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

 

@马伯庸  作家

看了白银连环杀人案落网新闻,想起了一部电影《公民X》,讲的是苏联最凶残的连环杀手奇卡提罗。这是我看过同题材最好的电影作品,里面没有绝顶聪明的侦探灵光一现,也没有孤胆英雄深入虎穴,就是几个普通警员用最笨的办法持之以恒地寻找,四处碰壁,屡受挫折,历时八年终获真凶。白银案和这个案子相似点很多,无论作案手法、凶手行踪还是最终落网方式——两人都是在小卖部前被抓——都特别像。如果白银案要拍电影,最好按公民x的路数来拍。



白银变态杀人案告破,媒体再度引发新闻伦理争议 <wbr>| <wbr>微言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泛传媒第一观察平台

原创出品 授权转载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微博 @刺猬公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