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女权主义,在主流人群看来究竟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会对此避而远之吗?
by 罗慧雯 整理
论文狗互助小组 诚意出品
对于女权主义,很多人会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待。尽管社会观念在不断更新,但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仍不乏对于女性及女权主义的偏见,而很多偏见常隐于无形,甚至连被标榜为“女权主义者”的人也开始对这一称呼心生畏怯。
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女性、女权主义越发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这当中当然包括了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以下是几篇国外数据库中,有关女性或女权主义的论文亮点梗概,或许能多少为我们打开一些思路。
嘻哈也能女权主义
原标题:Hip hop feminism in Sweden: Intersectionality, feminist critique and female masculinity(瑞典的“嘻哈女权主义”:交叉点、女性主义批评及女性阳刚之气)
作者:Kalle Berggren
来源: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2014)
你听说过“嘻哈女权主义”吗?在最近几十年,“嘻哈”才作为一种音乐类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嘻哈的主题也常常与种族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过,美国的一项有关“嘻哈女性主义”的研究表明,性别和性仍然是嘻哈中最根本的议题。在越来越多针对世界范围内嘻哈的研究当中,涉及到性别问题的研究相对来说是缺位的。
研究人员通过对12位女性Rap手所作的歌词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随着越来越多女Rap手在Rap中融入一些和男性有关的元素,但又借此挑战嘻哈中的男性准则。这样一来,按照嘻哈原有的一套标准也能表达出态度强硬而又明确的女权主义——“所有‘性别歧视的猪’都会被宰”。尽管瑞典是一个自称性别平等的国家,但是与性别歧视相关的材料记录以及女性Rap手传递出的强烈的女性主义信息则暗示了——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性侵害:伤害不止于受害者
原标题:Mothers of Sexual Assault Victims: How Women “Do Mother” After Their Child Has Been Sexually Assaulted(性侵受害者的母亲们:在孩子遭受性侵后,该如何当一名母亲?)
作者:Shelly Clevenger
来源:Feminist Criminology(2016)
性侵的魔掌不时伸向儿童,这对于受害儿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但伤害不止于此,还包括那些与他们关系亲密的人,尤其是母亲。作者做了这样一项调查——当自己的孩子遭遇性侵犯时,母亲会作何反应,会如何应对这一切?又或者说,在伤害发生过后,她们又是如何承担“母亲”这一角色的?
有21位同样来自伊利诺伊州,但背景、种族、年龄、教育层次等方面各异的母亲接受了采访。她们的反应都是类似的。她们认为有一点毋庸置疑,她们作为母亲,是需要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她们所遭受的伤害负责任的。受访的母亲都是在孩子受到性侵害之后才发现,“做母亲”仍然和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型母亲角色捆绑在一起。因为感受到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职,这些女人努力在她们母亲这一角色中做到完美,但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做出很多牺牲。研究结果指出,从观念文化上来说,在美国,有关母亲身份的观念以及对于“做母亲”的期望值是需要作出改变的。
性吸引力和女权主义有什么关系?
原标题:Sex,Feminism, and Advertising: The Politics of Advertising Feminism in a Competitive Market place(性,女权主义与广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宣传女权主义的策略)
作者:SuzyD’ Enbeau
来源: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2011)
女性媒体机构做广告会有什么样的画风呢?很多时候,广告的成形常常建立在这样一个设想之上:涉及到“性”这一元素的都是有销路的。一项有关女性杂志中出现的性吸引力元素的研究表明,女性在杂志中经常被以有损尊严或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但这项研究并没有考虑到非主流媒体,如:女性杂志Bust在构建性吸引力的时候是有所不同的。而刺猬君推荐的这篇论文则呈现了性吸引力是如何在Bust中通过广告语言和图像进行构建的。研究结果表明,“性吸引力”这一元素不仅能为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也为强化女权主义观念提供了契机。
标榜女权主义者的女性
一定就是女汉子吗?
标题:Feminism versus femininity? Exploring feminist dilemmas through cooperative inquiry research(女权主义对抗女性气质?以合作探究式研究研究女权主义者面临的困境)
作者:Sarah CE Riley;Christina Scharff
来源:Feminism & Psychology(2012)
有一项研究调查了7位来自英国,被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女性。通过分析研究结果,研究人员一方面探究了这些女性在处理她们的女权主义者身份的时候所经历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还对于她们也会投入到打扮中去,让自己的形象符合大众审美规范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这些“女权主义者”的谈话内容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员还发现了她们在思想观念上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作为女权主义者反女性气质。而长期以来,在大家的观念中,女权主义和女性气质是互相排斥对立的。女权主义者反女性气质,主要体现在反女权主义者话语以及空同性恋观念的建构,这样一种窘境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者”
你会对这些用词避而远之吗?
原标题:Rejectingthe ‘F-word’
How ‘feminism’ and ‘feminists’ are understood in the newsroom(拒绝脏话:新闻编辑室是如何理解“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者”的?)
作者:Louise North
来源:Journalism(2009)
有很多聚焦过这样的问题:在媒体中女性是如何被呈现的,然而对于这些呈现背后的媒体工作者却少有研究。本文重点关注一些澳大利亚记者是如何理解女权主义运动的,在这当中经历了些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女权主义者作为新闻线索的来源以及自己的同事的。作者尤其关注,在一个男性主导的新闻编辑室当中,女性记者以及那些自称为女权主义者的人是如何讨论、协商、妥协甚至“幸存”下来的。此外,作者也发问:为什么在采访当中,无论是男女记者,无论是否自称是女权主义者,都拒绝或抗拒在新闻编辑室的语境下接纳或使用“女权主义”或“女权主义者”这两个词。十年前,KaySchaffer敏锐地察觉到女性主义在媒体话语中已经变成了一个让人敬而远之的词。于是,该研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更广泛地分析一些记者是如何谈论“女权主义”以及“女权主义者”的。
有色人种女性
“被隐形”的群体
原标题:Marginalization and Invisibility of Women of Color: A Content Analysis of Race and Gender Images in Introductory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Texts(有色人种女性的边缘化与隐形:刑事审判与刑事学导论教科书中涉及不同种族与性别形象的内容分析)
作者:Helen M. Eigenberg;Seongmin Park
来源:Raceand Justice(2016)
图片的选择和呈现背后也可能隐藏着赤裸裸的偏见。该研究调查了2008到2012年间出版的23本教科书中的图片,以此分析种族和性别在当中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图片,找出了白人男性、白人女性、有色人种男性、有色人种女性的图片在教科书中是如何被呈现的;还调查了图片中不同人的种族和性别,将所有人分成3类:罪犯、专业人士以及受害者,并将结果和20年前一个类似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对不同性别和种族人群的偏见问题有所改善,在图片的视觉呈现上,白人男性的主导性在变弱。不过,这些教科书当中的图片仍然在强化这样一个概念:白人男性往往更专业;白人女性是受害者;有色人种男性是犯罪分子;而有色人种女性仍然是个“被隐形”的群体,在教科书的各种图片中常常缺席。
女政客面对媒体
有掌握真正属于女性的话语权吗?
原标题:Women in Their Own Reflection: Self-Representation of Women Politicians in the Slovenian Press(女性眼中的自己:女政客在斯洛文尼亚媒体中的自我呈现)
来源: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001)
女性政客在媒体上是如何发声的?这些发声背后又隐含了什么?本文的作者将视线转向了斯洛文尼亚。作者运用话语分析来探讨,女政客是如何依照霸权话语来表达某些主流的有关女性特质的谬见的,尤其关注语言中所隐含的性别歧视倾向。
斯洛文尼亚的女政客会不由自主地通过各种谎言展现他们的女性气质:女人作为性感尤物,作为长期受折磨的人,作为专一而有同情心的个体,作为一个迷以及威胁一般的存在。她们并没有挑战主流偏见。
女政客会受困于她们的双重角色——政客以及女人。而对于这两种角色,人们也存在一些偏见,有不同的期待值。而这些偏见也常常是女政客在公开场合的发言遭受质疑的原因之一。因此,女政客如何进行自我表达常常和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各种“主流认知”脱不开关系;此外,这些女性并没有解构霸权话语和行为;因此,主流女性话语不仅仅是通过男性或媒体,而且还通过女政客传达的,因为她们也受制于前者的主流话语。尤其在被记者质问的时候,女政客就会通过主流话语渠道即时展现出自己女性的一面。
对女权主义的偏见
媒体是否推波助澜
原标题:On the F word: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feminism in British and German press discourse, 1990–2009
(以F打头的脏话:基于语料库分析的英德两国媒体有关女权主义的话语呈现,1990-2009)
来源:Discourse & Society (2012)
作者:Sylvia Jaworska;Ramesh Krishnamurthy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公众对于女权主义的态度大多来自于刻板印象——将女权主义与极左政治以及女同性恋倾向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态度主要源于媒体对于女权主义的构建——通常是负面的或是被色情化形象。研究中涉及的媒体对于女权主义的表达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该研究尝试通过研究更大范围内的语料库(包括德国、英国报纸数据的语料库)当中女权主语主义的话语,在来弥补此前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采用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通过搜索“女权主义”词条的搭配组合情况,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围绕女权主义的突出的话语结构。
以男性元素挑战这个由男性主导的世界的规则,以世俗眼中的“女性气质”淡化“女强人”的标签,为避免被孤立而对“女权主义”的标签敬而远之,即便掌握了话语权也还是受制于由男性主导的话语渠道的制约……这背后的无奈也恰恰影射出:社会对于女性这一群体的苛刻并未减少。
关于女性和女权主义的研究还有更多样且特别的角度,这些研究或许能不断地更新我们的“刻板印象”。
完
刺猬公社
原创出品 欢迎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商务合作:13094718432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