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为采访者,我体会到两种情感的混合——感动于大洋彼岸Mark对深度调查执拗一般的热爱与真诚,也为脚下这片土地上调查报道记者们艰辛的坚持而感伤。不过,在这层情绪之上,我还是希望这篇采访稿能够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在深度调查的路上上下求索的人们各取所需,甚至获得一些别样的启发。
刺猬公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商务合作通道:13094718432(手机)
by 郭雅楠
3月初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是全球深度报道网所编译的Poynster的稿子——《新闻界网红Buzzfeed:我们也做调查报道,而且还不错》。刺猬们敏锐地意识到,BuzzFeed这种奇葩新闻和严肃调查报道两手抓的反差萌将生成一个好的选题。
约访想法的诞生
人有多大胆 采访多高产
最初的想法,本来是做一个观察稿,也就是认真研读BuzzFeed深度调查部近两年的优秀调查报道选题之后,做一个详尽的分析和盘点。然而稍作观察之后,我发现其大部分调查报道都审深深围绕并扎根于美国本土的社会矛盾和体制漏洞,对于大部分中国的读者来讲,若非对美国文化和历史有深入了解,一份这样的盘点很可能读来有空中楼阁之感,略显“离地”。
正苦恼着切入点的时候,域外栏目的主编江山给出一个十分机智的提议:不妨尝试直接联系BuzzFeed,做个访谈可好?其实最初听到这个提议时,我的内心也是虚虚的……一方面觉得对方作为一个大型的网络媒体,记者编辑们估计每天也是忙得要死,单纯想要采访而非提供报道素材的话,引起重视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又觉得,在这种无人引荐的情况下无端往大洋彼岸抛去一个约访邮件,很可能也就石沉大海了。
然而!对于一只勇敢的刺猬来说,以上顾虑只是一闪念的事儿——不就是发个邮件嘛,nothing to
lose对不对?成功了就算走运,即使是被无视了,没准还能混个脸熟......(所以后来当Mark在受访时提到调查记者一定要勇于主动出击,强调“不问怎么知道不行?”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默默窃喜的)
一波三折的约访经历
决定采访之后时候问题来了,我该把采访请求发到哪儿才更有可能成功呢?如果是发BuzzFeed官方邮箱的话,应该可以确保对方收到邮件,但也可能会瞬间被大量的邮件淹没,再加上公邮回复责任分散的考虑,估计不大能勾搭成功。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决定直接发到个人邮箱,这样也可以省去中间繁琐的引荐步骤。
考虑到西方记者一般在Twitter上会很活跃,很多媒体人都会经常发推文推荐自己的文章或在重大事件中进行实时跟进,我决定从Twitter入手,先从上面找到了BuzzFeed深度调查部主编Mark
Schoofs的个人账号@SchoofsFeed。看到他的个人主页时,我笑了——签名栏里赫然写着“Always
happy to
talk”,简介里还留着个人邮箱。于是当晚已经钻了被窝的我,就直接捧着手机激动地码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约(mai)访(meng)信,发了出去。
三天后的清晨,我收到了Mark的回信。信很短,正文只有一行字:
Thank you! I'd be happy to talk with you. I'm in New York. Should we set up a Skype call?
之后,我开始向他约定具体的采访时间。此后大概有三个星期的样子,Mark都没有回复我的邮件,甚至让我一度以为他因为太忙而打算放弃接受采访。在我一周一封委婉提醒邮件的“骚扰”作用下,三月末的时候他再次回复了我,采访顺利进行。
虽然,这中间白白顺延出来的这将近一个月有点可惜,但在这个月中,刚好发生了由《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对未来媒体发展的10点预测》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媒体界舆论风潮,国内来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多位媒体人对此讨论激烈。
这件事也给我带了很大启发,结合Mark Schoofs本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两栖经历,我以此次争论中的几个核心焦点为基调,把之前融合了多只刺猬君意见的采访提纲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将访谈的核心从介绍BuzzFeed深度调查部本身移到了Mark本人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和深度调查报道的未来的看法上,以期为当下国内媒体人们的争论带来一些海外媒体界的视角。
发文之后的读者反馈
两种感情 两种心境
采访实录刊出后,读者的反应与之前预测的相似:一方被Mark所描述的“真正的深度调查报道精神”而感动,热情洋溢,更加坚定了深度调查报道的价值;而另一方,则因为从Mark的叙述中感到了中美两地新闻生存环境和发展土壤的不同而感到哀伤,对于国内深度调查报道的前景更感忧虑。
作为采访者,我的体会是在被打了一针鸡血的同时,也感到淡淡的哀伤,因为正如Mark在采访中也曾提到的那样,他所了解的毕竟只是美国的情况,深度调查报道精神的真正实质的是普世而唯一的,但中美之间终究是有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同,媒体发展趋势上也绝对无法划上等号。
但是,正如环境新闻记者刁凡超在“蓝衣媒体沙龙”上所说的:“我觉得现在是环境记者的黄金时代,虽然它比较难。每个时代的舆论环境都不会特别好,但是我们肯定有一个方式可以和官方、和宣传部门找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去做我们想做的东西。”因此在不同的情绪之上,我更希望这次对BuzzFeed的采访能够以其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也希望这次对话能让在深度调查报道的路上上下求索的媒体人们各取所需,获得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采访后记
两个论点 一个趋势
在整理与Mark的访谈记录时,我发现虽然他的谈话是以美国的新闻土壤为主要情境,但暂且抛开社会和新闻报道环境的差异,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新媒体、传统媒体和深度调查报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仍有可借鉴之处。于是,我尝试着从中提炼出了一些尚不成熟的思考,在此与诸位共享:
1.调查报道和新媒体不冲突 新媒体和专业的内容生产不冲突
现在很多对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讨论将介质和其过去所承载的内容混为一谈,其实这是很容易引发无谓的争论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应当仅仅是媒介形式本身,而不应该是在其所承载的内容类别上,更不应该是在质量上。换句话说,传统媒体所能实现的高质量的报道与专业的内容生产,在新媒体上一样可以实现。
正如Mark所说,在传统媒体和在新媒体做深度调查的区别是——没有区别!如果说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是可以保证报道质量,那可能只是一种对于当前现状的描述,而非一种定论:因为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只是短时间新旧迭代之时的附带现象。在不久的将来,新媒体红利期过后,其内部也将根据内容进行大浪淘沙,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新媒体会胜出,专业的、高质量的新媒体亦将获得丰厚的资源,成为大势所趋。所以说,将来的调查报道不一定非要局限于传统媒体,调查报道和新媒体不冲,新媒体和专业的新闻生产也不冲突。
2.长篇和手机阅读不冲突 调查报道的读者未必缩水
新媒体和手机阅读风尚到来后,不少媒体人感叹碎片化阅读时代到来了,长篇越来越不受待见了。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新媒体的扩张解放了大量原来未被开发的读者群体,有了智能手机,他们现在可以拿出之前干站着等车或是看电视肥皂剧的时间来点开更多朋友圈里“……惊人真相”等爆款文章了,但这并不是说对长篇深度报道感兴趣的人减少了——因为他们可能从来就不是同一批读者。因此,深度调查报道此前所依附的纸媒日渐衰落后,读者的减少只是一种惯性思维下的错觉。至少,从既有读者群对深度调查的好奇心这样的需求侧上来看,调查报道的市场并没有变小。
而在需求侧上唯一可能需要担心的是,没有了传统媒体端所能提供的稳定输出,深度调查报道这类新闻,是否还能从更加多样的阅读体验中拼的足够的注意力。虽然手机在催生多图短文的同时,也助力着长篇阅读的发展——大象公会、人物、GQ中国、全民故事计划等一系列以长篇深度为主打的公众号,正在借着新媒体的东风蓬勃生长,而此前的一项研究也说明,相比短文,人们更乐意转发篇幅较长的文章。但是,进一步思考会发现,这些最受欢迎的长篇领头羊们,主要还是以轻松有趣的人物特稿和叙述性描写居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深度调查类稿件。
《人物》今年1月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长报道《父亲谈黄子韬》,阅读数实现10万
因此,Mark所说的手机方便长篇阅读,进而有利于开发调查报道读者的逻辑可能略有瑕疵。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手机阅读在方便了原本就对调查报道感兴趣的读者的同时,也方便了调查报道的竞争对手去抢夺人们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因此,如何提高调查报道的可读性在新媒体时代,正在变得愈发的关键。
3.调查报道和轻新闻并驾齐驱——一种可能的媒体发展趋势
从供给侧考虑,全球深度调查报道的一个共同的硬伤是生产周期长、成本大而回报低,而这也就意味着它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源才可长期稳定运行。过去,财大气粗的传统媒体能够为其提供保护伞和救生网,但随着传统的媒介形式逐渐衰落,新媒体如何才能承载起深度调查报道这块价值高但收益低的领域呢?
在这一点上,BuzzFeed的“娱乐严肃两手抓”的模式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启发。依靠用户基础大的轻新闻提供硬气的流量和厚实的财政基础,为深度调查报道提供充足的资金、资源和运营支持,在纷繁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同时把握住热点的传播脉搏和深度客观的严谨调查,这也不失为让梦想融入现实、让运营与内容握手言和的一个明智之举。
如果,有一天,你在地铁站看到一条广告,上面写着“看调查报道,上今日头条”,可别太惊讶。毕竟这条路,BuzzFeed早就已经开辟出来了。
阅读访谈原文:
《调查报道记者们,这仍是我们的黄金时代|独家对话BuzzFeed》
完
刺猬公社
传媒观察原创平台
只做原创·自由分享
微信:ciweigongshe
新浪微博:@刺猬公社
今日头条:刺猬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