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人说,媒体关于“东方之星”的系列报道,是国内灾难报道的一次倒退。
直观来看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一年前马航时所饱受诟病的煽情报道在“东方之星”事件中反倒成了稀缺资源;“兴邦式”报道唱了主角,一片和乐的气氛中让这些报道俨然一幅“新闻鸡汤”的做派,感动之余,我们连悲伤的能力都丢掉了。
煽情无罪,兴邦亦无错,问题在于媒体蜂拥而上之时,心中缺了一份对于伦理、专业和责任的敬畏;市场的逻辑让灾难报道屡屡把遇难者和真相当做了消费品,专业精神与新闻伦理在宣传禁令和现实市场需求面前无奈让步,与最终的产物也只能是令人感叹媒体无情了。
“东方之星”已经带着434条生命永远沉寂于水下,而水面之上,纷扰依旧在继续。惟愿这努力,能够找寻真相,安息那些灵魂。
2离职

每一次传统媒体人的离职新闻,都无一例外地要引发圈内的集体唏嘘。
康少见去了腾讯,封新城加盟CMC,秦朔——这条“看门狗”也为自己找到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在这个严冬,每一个坚守者的离开都带上了几分英雄落幕的悲壮。
但有时想想,毁灭中所孕育的希望,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工业媒体的堡垒坍塌,拥有旧式贵族气质的精英们将专业精神以人的方式进行着传承;而伴随互联网对信息社会中固化阶层的消解,媒体的属性早已内化到每一个成员的血液中,一个全民皆可以自由享用内容产品的信息乌托邦,也将就此建立。
主编死了,逝去的精英们将以寄存于万千大众心中的精神与气质的形态,涅槃永生。
3卧底

不知南昌的那位监考老师在看到那张纸条时是什么心情。
6月7日高考当天,南都记者的“无间道”让替考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而对他的卧底行为本身合法性的讨论,也进入到另一个舆论场的中心。
记者卧底暗访,本就是新闻界调查报道中的经典场景,专业角度看南都记者的一身胆气令人钦佩;但现实中与法律明文相互冲突也确乎是事实,出于对记者权限过分膨胀的警惕以及对法律本身的敬畏,质疑与担忧的合理性也绝不可因主观善意而被抹杀。
不过,感性一点来讲,大众对这份职业的神圣感甚至偶像式的崇拜,有多少不是来自于暗访与调查时的惊心动魄呢?
4重奖

对记者的一次奖励倒成了行业大新闻,这事儿本身听着就有点辛酸。
《长江日报》的摄影记者陈卓也没有想到,他会因为一张手机拍摄的照片获报社“重奖”;他更没有想到,这件事本身竟然也会成为一篇行业新闻。
3万元奖励就成了报社“重奖”,相比起一直被传统纸媒视作掘墓者的新媒体们动辄几十万的特奖,总是寒酸了不少。不过,知识分子的事儿,能拿钱来算么?这是调侃,但也是事实。这个行业的奖励系统中,基于理想情怀的精神荣誉从来都是重要组成,甚至对于许多人而言,在眼望星空的年纪时,这份荣誉的地位要大过现实的物质回报。
当理想和情怀成了调侃的谈资,自诩“脚踏实地”者已经埋头于泥沼时,这群依然愿意仰望星空的人,或许才更值得我们尊敬。
5融合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主题,传统媒体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整合传统媒体资源,打造航母级别的媒介集团,依靠更为集中的资本和行政力量为转型提供动力——这是湖南报业的答案:6月12日,《潇湘晨报》正式划归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化的大动作之外,也有遵循技术逻辑的方案,新华社便是一例。一边上线移动端APP“新华社发布”,一边建立无人机采编团队,以全新的技术样态反哺传统内容生产,同时架设新媒介平台,新华社一样没落下。
权威性、大而全的媒体机构,传统媒体完成媒介融合动作的目标多出于此;而相较之下,市场中无数投身新媒体创业的草根们似乎更为青睐“小而精”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天然基因的差异带来思维和实践的不同;而各自拥有的资源也在影响着两种新媒体产品的形态和发展前景。效果如何,也只能靠市场和受众检验了。
6付费

互联网的逻辑正在慢慢地从“免费”重新回到“付费”的轨道上。
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对内容产品基于会员的付费模式的开发兴趣盎然,而视频作为其中最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付费观赏的产品,首当其冲成为第一梯队。爱奇艺旗下的《盗墓笔记》宣布7月起将试水差异化收费;阿里、小米也纷纷宣布将对旗下视频内容服务采取付费战略。
流量经济的时代,免费成为“圈地”的标配战略,市场奉行“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而进入Web3.0时代,用户转化为粉丝,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对内容版权的保护的逐步加深,以及消费习惯的转变,“付费”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也已成型。
7撕逼

互联网的语境下,撕逼是永恒的主题。
本月的两场撕逼实战给互联网企业的公关分别上了一堂教学课:前者即小米与乐视的撕扯,两家公司成功地炒热了话题,并将同期上线的360“大神”手机的注意力抢去大半,完美演示了“老大老二干架,老三死了”的定律;但相比之下,后者神州专车对UBER的开炮却从另一个方面告知观众:撕逼姿势不对的后果是严重的。
互联网公司们的撕逼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前者是公关宣传,后者是产品战略层面。参与者方面,除去对喷的两方外,其他公司也都不失时机的分一杯羹,俗称“借势营销”;而网民们似乎也乐得参与其中,各种转发评论是常事,忠实粉丝甚至自发组织话题讨论,在各类社交网站上干起了网军们的营生。最终的结果呢?大部分情况下,在新闻热度热不过三天的信息洪流中,人们会逐渐淡忘大部分争论点,只留下对两家公司的一个印象;并在未来的某一天惊异地发现两家曾经撕到不共戴天的公司突然携手合作了。事实对错,大部分时候都变成了无关紧要的点缀。
撕逼,正在渐渐变成一场集体狂欢。巨头们赚取了大众的眼球,大众则消费了巨头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各取所需。
8社交阅读

6月17日,京东宣布收购社交阅读应用“拇指阅读”。拇指阅读由原《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业内著名调查记者左志坚创立,以社交为核心,主要针对高端人群。京东将此次合作称为“典型的互补型合作”,京东在版权资源、用户规模和推广力度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而拇指阅读的定位鲜明,强于产品、内容运营。
一直以来,“社交 阅读”是移动阅读巨头们想大力开辟的市场。2013年Amazon 收购书籍搜索与阅读社群服务Goodreads,把社交元素整合进kindle,国内移动阅读巨头腾讯、网易、新浪、多看也都在向社交阅读的方向努力。社交元素已成为巨头们搭建良性阅读生态系统愿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拇指和京东的这次强强联合,或许会带给移动阅读市场更大的想象空间。
9布局
6月,阿里巴巴很忙。
4日,阿里巴巴12亿入股第一财经,计划打造中国“彭博”,剑指DT时代的商业信息服务。
14日,阿里宣布进军流媒体视频业务,两个月内推出自家线上视频流媒体服务“Tmall Box Office”(TBO),定位类似HBO、Netflix,TBO 90% 的内容都将采用付费观看模式。
15日,娱乐宝一周年庆典,阿里巴巴宣布与TVB达成合作,双方将合拍电视剧,并把TVB的影视剧引入至阿里旗下家庭娱乐系统中。
17日,天猫推出与南方周末、ELLE、钱江晚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合作的“年中大促盒子报”。
25日,阿里影业国际化第一步:投资《碟中谍5》。
整合优质内容提供商,以大数据为入口,以成熟的电商体系为平台,以客厅娱乐作为O2O出口,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张,庞大的文化娱乐帝国正在快速崛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