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王倩 整理
@展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片子余波与澎湃记者手记】公允地讲,澎湃新闻做过不少有深度的、乃至独家的新闻,例如今天首页上的《律师会见到底有多难?北京律协会长高子程申请会见也遭拒》。但是这次恐怕韩记者也要“坦诚接受大家对我的批评”,那篇《对话复旦宣传片制片人》和《我眼中的复旦形象片事件真相》问题多多该反思。
@李玩 媒体出版人
韩晓蓉是个优秀的宣传干事,错入了记者这一行。
@新闻研究---王健 解放报业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一部短短的宣传片,竟酿成一部网络戏剧片,此种现象值得深长思之。、
@凯雷
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执行总编辑
澎湃新闻专访复旦校庆大片丑闻主角的报道,原来是这样的写出来的。
@左志坚
著名媒体人
澎湃替复旦挡枪
@十年砍柴 历史作家
“无助的大男孩”,这样的用词也是醉了。
@新闻不发炎
【澎湃洗地的泡沫翻涌澎湃】
@陈季冰
财经评论员,上海商报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商报副总编辑
有媒体记者发表文章将社会上对复旦“抄袭丑闻”的批评斥为“上纲上线”的“网络暴力”。我几乎没有看到有什么针对这件事的人身攻击,所谓人肉,也大多是就事论事地搜索出复旦以前涉嫌的抄袭。这样的“网络暴力”来得越猛烈越好!相反,将这种正常的舆论监督斥为“网络暴力”,本身倒有上纲上线之嫌。
@五岳散人 知名网络评论人
也别挤兑复旦了,它就是再出一版宣传片,我有八成把握还能有人从里面找出“借鉴、参考”的地方。这是没办法的事儿,现在我们所有的表达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是脱节的,因为你的文明没有进入现代化的语境,是从别人那里学过来的,然后历经几次革文化命的运动,本身又没有与现代文明融合。审美能力极低。
@杨樾杨樾 深圳新电波思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那篇澎湃的手记纯粹是继续给复旦抹黑,作者以为这叫真情见于危难,可惜人的情绪和智商是成反比的。
@王天定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一个媒体微信群里说这个事,委婉批评了几句,有东早一个记者立马说,你去采访一个看看,感觉自己平时这么做的采访有多么牛逼似的。
@倪雪君
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编辑
这位澎湃记者的确无愧于”复旦校报驻澎湃记者”的美名。有点不明白,在当下新闻伦理中,接受被采访者反复修改自己的采访稿,能如此当作正面来说?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