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这几天,微信忽然之间被一个叫“how-old.net”(“你多大了”) 的网站应用刷屏了。一打开朋友圈,一大波朋友头戴数字金冠扑面而来——没错,这数字就是这个微软员工研发的网站根据照片里“人脸”数据分析自动估测出的年龄……上线才几日,这个新的宝贝已经被大家玩坏了:
(谁说郭德纲和林志颖只差一岁?明明差出一个吴奇隆……)
(奥巴马:哎哎微软,虽然有了白头发,可伦家才53呢)
受到如此鼓舞,我脑洞大开,也去网上扒了几张照片让微软给瞅瞅,结果发现很多惊天秘密……
(哎敢情这仨姐妹是差着辈儿的嘛……相处这么好真不容易)
(哦好吧,后来范爷逆袭成功了……而且,心如姐姐竟然逆生长了一岁呢!)
(呃……原来志颖哥哥不止比郭德纲小,比Kimi还小8岁呢……另外,看来不只是村民把可爱的Kimi当做女孩子啊,微软也 = =)
(你看,连年轻貌美的孔女神都笑了)
(孔女神脸都那么大了竟然测出来才23岁……这可让我情何以堪)
好啦,以上纯属娱乐,下面我们来说点正经的(严肃脸)!
从How-old.net的界面设计来看,并没有什么出奇,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特别之处。纯橘黄色的背景,除了上方写着网站的名字,就剩下搜索或上传照片的窗口,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到让你觉得误入了一个还在开发的网站雏形。而事实上,这的确是微软工程师Corom Thompson和Santosh Balasubramania仅用了一天时间写出的一个测试性程序,作为微软Azure云服务技术的应用,在上周四召开的微软开发者大会上展示。然而现在,这个网站却快速超越geek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闯入公众视线,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社交网络上。虽然最初被邀请去测试网站的用户大多都是微软内部员工,然而通过社交网站的传播,使用人数迅速飙升——按研发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来想着差不多能找到50来个人测试一下,结果几小时内就收到了三万五千多个用户上传的20多万张照片”。
根据研发者透露,这个网站正是通过采集照片中人脸上的27个重要的 “点”,如“眼角”、“鼻子”、“嘴角”、”瞳孔”等等,来推测性别和年龄。由于这些面部特征会随人的年龄变化,推算出的“视觉年龄”有其准确之处。然而,因为小孩子的面部特征在男女差别上还不是十分明显,网站判断性别时常常会出错(比如上图中Kimi就被标识成了女孩)。除此之外,由于网站基础数据主要建立在西方人的面部特征之上,对西方人的年龄判断往往相对准确,而对东方人的判断则常会出现十岁甚至二十岁以上的误差。
虽然对于微软来说,以上这些瑕疵都是需要加强重视和改进的问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瑕疵”才是这个网站在几天之内被人们争相“调戏”的动力所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How-old.net一夜爆火的原因:
1社交网站助力病毒式传播
How-old.net建立之初,研发者仅仅是向同事亲友等1000多人发送邮件邀请他们参与测试并使用,随后,两位微软研发者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篇名为”Fun with ML, Stream Analytics and PowerBI - Observing Virality in Real Time”的博文,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如果说这篇博文是将该网站应用的传播范围从研发者的亲友同事圈向更广泛的科技爱好者扩大的第一步,那么社交网站无疑是把这项科技从科技爱好者扩大到广大公众关注范围的重要推手。在网站刚刚推出的几小时后,研发者在后台的用户数据分析处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当时的大致35000个用户中,竟有83%(近29000人)来自土耳其。而通过调查发现,在这段时间内,在国外社交网站Twitter上,土耳其人当中有很多关于该网站的转发和评论。当然,这其中孰因孰果尚有待考证,但无可否认的是,Twitter上的大量转发给这个网站带来了大量的新用户。
(研发者在博客中插入的当时的用户分析表格)
随着知名度的扩大,越来越多地区的人开始关注How-old.net,而这绝对与众多社交平台的推动作用脱不开干系。截至目前,通过网站下方按钮进行的Facebook分享次数已经达到140万(显然,此数据还未不包括直接在平台转发或是在其他社交平台中直接进行转发的人数),Twitter 上出现了以“HowOldRobot”、“How-old.net”命名的热门话题标签,而在新浪微博上,该话题主页的浏览人次也达到了180万。而这距离整个平台开放应用才过去了仅仅5天而已。
2给“晒照”一个理由
我们在社交网站上的行为本质上往往是一种印象管理和自我展示,而每一次发帖或发照片其实都是一次自我表达与自我管控的结合。如何做到既向朋友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心情,又让这种表达显得自然而然、不让其他人感到唐突和厌烦?这往往是每个活跃在社交平台的用户——尤其受谦逊含蓄的文化影响较深的中国用户群体——常常去努力达到平衡的两极。
而How-old.net正为人们“晒照片”提供了一个顺理成章的机会,甚至是一个比日常生活更加广阔的机会。在这时,没有人会在意我们的照片是否和现在的“状态”有关,我们也不必顾虑所发照片是否描述我们的心情,这些照片甚至可以是几个月前、两年前甚至是五年前所照——这些都不重要嘛,毕竟重点在这上面标注的“年龄方块”。(坏笑)
3吐槽、自黑、幽默感的出口
说到网友们的吐槽、自黑和幽默感的天才抒发,就不得不感谢How-old.net在运行中尚且存在的小瑕疵了。其实,这种由网站自动推断年龄的误差所造成的“反差萌”,往往更容易勾起大家的兴趣点,而这也令这个网站完成了从技术宅必备的高冷科技到老少皆宜的萌哒哒社交新宠的转变。而幽默感正是深深扎根于这些反差造成的笑点中,让广大用户乐在其中不能自拔。纵观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该网站的照片,有盆友在秀童颜的同时撒个娇卖个萌,有盆友豪迈地自黑自己长相老成,还有盆友坏坏地找来同伴被估年龄与实际年龄误差很大的照片,顺手黑一下小伙伴……更有好奇心强的盆友找来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拿来让微软算年龄,比如下面这个(咦?)
不过说到最后,可能还是要忍不住给这个塑造一夜爆火传奇的网站泼点冷水。毕竟继脸萌、小偶、足记之后,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图片娱乐方式的病毒般的传播和烟雾般的消散。在这个信息和创意都迅速积累的时代,人们的目光从一个有趣的事物转到下一个的更有趣的事物的过程真的太快,以至于任何一个正在经历“传奇”的模式都能随时嗅到衰退的气息。更何况,How-old.net作为一种误闯入社交界的技术探索半成品,在适用内容的灵活性(只能鉴别部分较清晰的“人脸”的照片)、运作方式的创意性(年龄判断是唯一附加值)以及用户体验(Bing的搜索结果十分有限,上传照片十分不便)上都还与一般社交产品相差太远。恐怕这股热潮一过,How-old.net还是要退身社交界,重新回到科研的轨道上了吧——这样的话似乎也不错。
完
附:
参考资料:
1、Microsoft, How-old.net, http://how-old.net/
2、Corom Thompson & Santosh Balasubramanian, “Fun with ML, Stream Analytics and PowerBI - Observing Virality in Real Time”, http://blog.how-old.net/
3、《微软新网站可识别照片年龄》,《大数据文摘》,http://chuansong.me/n/1346818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