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1并读新闻正式亮相,新闻客户端战场三方混战
15日“并读新闻”四个大字出现在广州标志性建筑广州塔(小蛮腰)最顶端。如此“炫酷”的亮相让并读APP一经发布便备受关注。“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并读从试运行到4月15日正式发布,1个月时间,下载量超100万。
上一个一经亮相就惹出这么大动静的新闻客户端是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澎湃的火爆是几篇打虎重磅文章和CEO邱兵的文艺范发刊词引爆的,而南都“并读”的火爆来自南都大手笔宣传营销和抓人眼球的“读者获利”的模式。
据南都报系总裁曹轲介绍,并读新闻最大的特点便是“新闻 社交 分成”,作为全球首家“读者获利”的新闻平台,“并读新闻”的定位是“有趣有用有钱赚”,将新闻嵌入社交场景,具有“阅读即享现金收益”等创新元素,是一款为都市白领及年轻人群量身定制的新型新闻客户端。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MYolg1D2oiayZIJyGOcwbicwzZ1Dw5Y0YKZONBQeloJdBeW7Xt7BoOvOdyEOicdBCroTWRaml0y7ibZw/640?wxfmt=jpeg&tp=webp&wxfrom=5|
寄托着南方报业转型希望的“并读”加入到新闻客户端的混战中。从如今新闻客户端的市场格局来看,门户、互联网公司、纸媒三方角逐。
网易、腾讯、凤凰等门户类新闻客户端依托先入者优势和不断迭代完善用户体验,已形成稳定的用户群,但是内容同质化一直是门户类新闻客户端的问题所在。随后今日头条横空出世,互联网公司给新闻客户端战场带来了一场“颠覆式创新”。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以用户兴趣为出发点,早期的ZAKER、鲜果联播用户能够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后的今日头条、百度新闻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对于用户的兴趣进行智能分析再进行精准推送,凤凰新媒体投资的“一点资讯”也属此类。互联网公司入局新闻客户端战场,通过个性化精准推荐赋予了用户“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自由,改变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纸媒的新闻客户端经历了一次转型,在移动端早期试水时,纸媒将报纸的内容完全移植到新闻客户端,依托原有的品牌影响力,APP的下载量很高,但是由于用户体验较差、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打开率很低,在与门户新闻客户端、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随后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纸媒类新闻客户端的开发进入新阶段,开始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的采编流程,新媒体项目完全独立于纸媒之外,大手笔投入,新闻客户端的地位上升到“媒介融合、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关键”这样的战略高度。为了在新闻客户端的红海中杀出一条路,纸媒在内容和模式上寻找差异化。
让我们将目光重新转移到“并读”身上。在内容上“并读”以社会新闻为主,在模式上以“社交 分成”为创新点切入。主打的“读者获利”的分成模式被称为“全球首家”,登录、阅读、分享、评论、邀请好友、点广告都能获得积分,每日凌晨积分会按照现金兑换率转化为现金,用户可以体现也可以在礼品商城兑换流量或话费。在“并读”的身上能够看到签到、转发中奖、晒单返利、红包补贴等各种移动互联网砸钱激励用户方式的 “变种”。
并读的另一个创新点在社交,用户读了哪些新闻、赞了哪些新闻、分享了哪些新闻、评论了哪些新闻,都可以共享给并友。南都报业总裁曹柯也向刺猬君表示:“内容模式方面,和现有的其他客户端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对社交强调多一些,读者获利比较有特色。”
打车APP的成功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贴钱”文化,通过金钱激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来大批用户。通过最直接的物质激励将用户吸引到“并读”平台,再通过“并友”社交将用户留在“并读”。应该说“并读”的体内带着天然的移动互联网基因,但是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基因会扩大还是会削弱新闻的价值呢?对于“并读”而言,不仅仅在于能否成为下一个用户数过亿的杀手级应用,关键还有能否通过这个平台延续南都在移动端的品牌影响力,“并读”还需要时间证明自己。
2吴晨光加盟一点资讯 石扉客跳槽新浪
本周又一门户总编辑离职,前搜狐总编辑吴晨光即将离职,加盟移动新闻资讯应用“一点资讯”。一点资讯是一款基于用户兴趣的资讯阅读App,通过智能分析用户兴趣来实现精准化的新闻推荐,在定位上与今日头条相似。
一点资讯的背景“一点”也不简单。董事长及投资方任旭阳原为百度副总裁,首席执行官郑朝晖博士原任雅虎中国区研究院创始院长。凤凰网3.6亿拿下“一点资讯”约46.9%的股份,成为后者最大股东。小米持股30%是“一点”的第二大股东。凤凰网、有陈彤坐镇内容的小米,再加上即将加盟的搜狐前总编吴晨光,一点资讯颇有些门户人“梁山小聚义”的味道。从去年起,网易的赵莹、新浪的陈彤、搜狐的吴晨光,四大门户总编辑三位已去职。
门户人在转型,纸媒人同样如此。有消息称资深媒体人、原《博客天下》主编石扉客将加盟新浪新闻中心,这也是继今年1月南方都市报总经理陈朝华加盟搜狐,又一纸媒高层加入门户网站。纸媒人跳到门户,门户人转型到移动端。
行业转型加快,今后媒体之间人才的流动可能更加频繁。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讨论
新旧媒体之间的争论最近又是甚嚣尘上。不过这一次,讨论的议题是针对广大新闻系学子的就业问题展开的——学新闻的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去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4月14日,曹林在其个人微信公号上发文《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文中指出新媒体行业内的浮夸与轻佻,指出想要从事媒体行业的新闻系学生还是应该先去传统媒体行业累积经验;就像每一次新旧媒体的观点交锋一样,很快,代表新媒体行业发声的霍仟站了出来,同日发布了一篇针尖对麦芒的《为什么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可以去新媒体》,展现新媒体的优势之余还指出传统媒体的积病与隐忧,呼吁年轻的毕业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抉择,切勿一棍子打死。
14日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激发了媒体圈内的讨论热情,15日,作为传统媒体人的代表,宋志标的一篇《传统媒体比新媒体更适合新人吗》,文章站在一个经验丰富的传统媒体人角度,冷静地指出己方所坚持的种种优势特色并不绝对;而己方的许多自诩为“优质资源”的要素,也未必就是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一定需要的。文章从大基调上坚持的是各言一家不偏不倚的路子,但文末的那句“世道变了”,却也不难看出一个传统媒体人内心天枰的向度。
但曹林并不打算放弃阵地,16日再发文章《没在传统媒体呆过真不能叫做过新闻》,相比14日的观点,曹林已经把话题明确至“有志以新闻为业的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最好去传统媒体”。
争议暂且告一段落,仔细看看几篇文章,争议的话题点虽然被反复强调为是“新闻系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主语的限定和定语的反复细化让其在外观上与以往的新旧媒体观点交锋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讲,这次的争论依然是对于媒体转型期新旧媒体各自地位和优势的探讨分析。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精神也好,新媒体倡导的用户思维和技术导向也罢,几篇文章的观点交锋依然是对于不同媒介形态所具备的精神气质以及发展前景的争议。
“新媒体”显然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媒介载体发生了变化的新闻纸了,曹林也认可这一点,但在他的文字里,新闻行业(注意不是媒体行业)除去市场化的外壳外,依然还是有着许多不能简单用经济指标或产业趋势分析的东西,这是一种来自于传统媒体资深从业者的几十年奉行的专业精神,一种只有把文字创作视为艺术品加工的人才拥有的情怀和气质,从这一点上讲,无论曹林的观点再怎么被诟病存在偏见,刺猬君依然表示理解和尊敬。当然,对于曹文中反复提及的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生产者所提供的经验积累和思维训练,另一位资深媒体人宋阳标的观点或许已经可以反驳了。内容生产的经验优势并不是绝对的,看看当下四大门户网站的深度报道栏目,翻翻《搜狐新闻采编手册》的那些条框,自然就明白。
不过,最后还是要提一下这次争论中的一篇节外生枝的文章——一向语出惊人的魏武挥这次也没闲着,《去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不是重要问题》。文章从一开始就甩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新媒体是什么?“用户深度卷入的以数字为主要形式的媒体”。曹林所诟病的各种标题党的主体,更应该称作“网络媒体”,而这个名词,在当下似乎已经在走向传统媒体的范畴了。如此看来,毕业后去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的讨论,似乎并不成立——代换一下就明白了,毕业后去知乎日报还是去南方周末,从工作属性上这两者带给从业者的素质和资源,似乎不能简单地分出高下优劣;如果真的要辨析,那这次的问题也许应该变成,毕业后是去做内容还是做运营?从这点上看,魏武挥,才是这次争论中看得最远的。
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