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王宁
在洛杉矶阴郁浓重的夜幕下,小偷Lou Bloom以盗窃铁网、井盖为生,面对保安的质问,Lou一脸无辜的说出本片的第一句台词“I’m lost.”。从一开始,杰克·吉伦哈尔扮演的Lou Bloom就迷失在道德的黑夜中。
野心勃勃、不甘于小偷小摸的现状,想要寻求稳步成长的职业的Lou,偶然看到自由摄影师将车祸现场拍摄下来卖给电视台。受此启发,Lou成为一名穿梭在洛杉矶的夜幕中专门拍摄流血暴力新闻的“夜行者”。影片通过对Lou“夜行者”的成长之路的刻画,为观众展现了美国电视新闻的生产链条。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DaOpW5UWzbuO0OIy1bXQneLKXChwqPHpicU093VWRB299gyQHXxx4qdxdlVKJv7ICPs4ibficTJcjA/0|
1无流血,不头条
长期以来,新闻编辑室信奉着“无流血,不头条”(If it bleeds,it leads
)的准则,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在其著作《关于电视》一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社会新闻,这向来是追求轰动效应的传媒最钟爱的东西: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总能畅销。”电视台新闻编导Nina为刚刚入行的Lou他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想象一个尖叫的女人跑上街道,脖子被划开”。暴力、流血、受害人最好是有钱的白人,这就是她要的新闻,这成为Lou日后的“拍摄圣经”。
为了使新闻视频看起开更有煽动性,Lou故意将合家欢照片挪动到子弹孔附近;为了更好的拍摄角度,Lou在车祸现场移动死者尸体,他的职业生涯迅速走上快车道。城郊富人区灭门案是Lou职业生涯最大的转折点,枪杀、灭门、城郊犯罪、富人区、白人……所有的要素完美的切合了Nina教给他的“拍摄圣经”。Lou比警察先赶到犯罪现场,甚至拍下了凶手潜逃的画面。毫无疑问,这个视频让编导Nina如获至宝,能够保证她在月末考核的时候获得工作续约。对事件本身毫无了解、大量血腥的场面让新闻编辑直言,“从新闻伦理上,你有些过火了。”而此时新闻伦理早已被Nina抛在脑后,在血腥和暴力中她看到的是收视率、是升职的机会。
2是新闻还是故事?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DaOpW5UWzbuO0OIy1bXQn76qwvv3xiaZ0NETCYlvqaiapKnT7mbZlxCJ5cvsq69kuVib22ae2YJA2w/0|
为了最大限度的煽动观众紧张情绪,Lou将城郊灭门案拍摄成一段如好莱坞大片一般跌宕起伏的新闻视频。在Lou的摄像机的带领下电视前的观众以第一视角走进犯罪现场,对于观众而言惊慌、害怕中还带着一丝丝的刺激,主持人在Nina的要求下一遍遍的重复着渲染恐慌情绪的关键词,“凶手仍然在逃”“残忍的”“野蛮袭击”……镜头刻意的走进了婴儿房,最大限度的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看到这个画面在演播室的黑暗角落中伫立的Lou笑了起来,眼神中充满着成功的喜悦,似乎预见到观众因为他这小小的拍摄手段而目瞪口呆,想闭眼闪躲却牢牢锁定电视屏幕,最后看到婴儿房中毫无伤亡而松一口气的的忐忑心情。
Lou和Nina可以被看作媒体负面形象的夸张的缩影,电影批判了传媒业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将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抛诸脑后。20世纪末,美国媒介市场化趋势愈演愈烈,在商业逻辑的侵蚀下,以吸引受众注意力为衡量新闻产品的唯一标准,媒介社会责任让位于传媒消费主义,视利润最大化为首要原则。媒体打着公众知情权的幌子,以暴力、血腥吸引眼球;抛弃新闻的首要原则——真实,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戏剧性,强化新闻事件的悬念或煽情性的情绪效果。当得知灭门案是一起毒品劫案,而不是入室抢劫时,编导Nina她执意选择忽略事实的真相,因为那样“弱化了整个故事”。
3媒体“嗜血”喂养夜行者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DaOpW5UWzbuO0OIy1bXQnhcDo1WkBxx9Tenmgv6QvgRkbTYqAOIvqxIEkSEU4GgEwr1EicgXWNwg/0|
媒体对于血腥新闻的依赖喂养了夜行者们。Lou发现了这个规律并加以利用,他不再满足于等待暴力事件发生,他要自己制造出独家新闻,影片最后的高潮是Lou借助手中城郊灭门案的凶手照片,自己策划了一起警察追凶案,最终导致三人死亡、五人重伤,Lou全程拍摄下属于他的独家“腥”闻。
为了突出戏剧冲突,电影对传媒业新闻伦理失范、媒体人职业素养下降、职业理想丧失等现象做了夸张化处理。但是现实并没有比电影光明太多,近年来国内新闻伦理事件频发,某些“失范”的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夜行者”的影子。以2014年引起舆论巨大关注的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为例,报道中出现类似“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这样煽动情绪、带有强烈倾向性的表述,而且随着真相的一步步披露表明,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忽略了很大一部分事实真相,“设计”了这样一条充满“戏剧冲突”的“腥”闻。
影片对于媒体业的批判不仅仅止步于探讨Lou和Nina等媒体从业者的行为失范、职业素养下降,它还借Lou之口点出了夜行者崛起背后的深层原因——“电视台报道犯罪的时长是报道地方政治新闻的14倍,电视台依赖这些犯罪故事,但是洛杉矶的犯罪率在下降,这使得我拍摄的新闻非常稀缺、有价值”。
据美国媒体和公共事务中心(Center for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的研究报告,20世纪90年代,在谋杀率下降了40%的情况下,媒体关于谋杀的报道篇幅却上升了500%。两个数据之间的巨大反差也让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揭露黑暗、犯罪、暴力是媒体的天然职责,但不可否认目前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不暴力和残酷的时代(Steven Pinker,《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新闻作为一种传递信息、记录社会、反映时代的文体,媒体对于黑暗、犯罪的过于执着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全面准确的反映时代。而媒体的“嗜血”属性让投机者嗅到机会,从而喂养出更多的夜行者。因此,当新闻伦理事件频发时,我们在对夜行者进行批判时,也应对媒体的整体现状、环境以及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媒体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反思。否则一如影片最后的反讽结尾:声名大振的Lou黑暗崛起,拥有了两辆视频拍摄车和三名实习生,他希望成为电视台拥有者的“黑色美国梦”正在慢慢实现。
参考资料
Arianna
Huffington(著),trevor小业(译).赫芬顿邮报改革:将专注于讲述“正能量”故事
秦志希,岳璐.制度变迁失业中的美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初探
吕杨.西方媒介社会责任及其观念流变探析
完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