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山大学成立华南地区首个大数据传播实验室

(2015-01-13 12:39:10)
标签:

杂谈


导读2015年1月11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与东校区实验中心联合成立华南地区首个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同日,主办了第一届“大数据与传播”圆桌论坛,邀请学界业界嘉宾展开讨论。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参加了揭牌仪式。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李钰 李泳梅


“我们选择1月11日作为揭牌日并不是巧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主任张志安教授在揭牌仪式上发言,“我们希望实验室追求‘三个一流’,即一流的数据资源、一流的问题意识、一流的教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建设华南地区最大的传播大数据仓库。”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cxONDibzhjtEkVft6iaUUc84SQJ3YrxXwoFZaTDrpKA4l4kh4qOicFZGZEhHDxzzqia3N9znPPeeNQ/640?tp=webp


“为什么要做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张志安教授提出,成立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的三个目标是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以及服务社会。“我们可以以数据为枢纽带动多个学院的教学,进行跨学科合作,而且也带动作为传统文科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我们走在了中大文科院系的前列。”


随后,张志安教授与实验中心刘树郁主任共同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正式揭牌。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生以及实验室合作伙伴代表宏博知微CEO于霄进行了发言。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cxONDibzhjtEkVft6iaUUczbhjpSCAV94qMZqUCCoyT6EDFAjOW7nTq8uwF50fw8fVRicYpbCPxXA/640?tp=webp


陈春生副校长对大学应当服务社会作出了进一步阐述,而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则起到重要作用:“在我们看来,建设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有志于打破学科、行业壁垒,架构期一个融合文科和理科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建设成一个联系学界和业界的跨界共享平台。”副校长同时称赞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一直坚持“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的学科特色,以新闻传播学为基础同时吸纳多学科人才,为多学科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cxONDibzhjtEkVft6iaUUcWmRtODcuouSaYG9N1qAJQChr6A6jicQWedUn4P2g4HeiayvJ5N5AGTOw/640?tp=webp


合作伙伴代表于霄则对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的未来发展给予展望。“作为实验室的合作方之一,也由衷希望接下来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努力打造的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我们能聚合一流的人才资源,打造一流的科研和商业成果,创造顶级一流的大数据传播实验室。”


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向与会嘉宾进行实验室成果展示以及中大-微信谣言分析报告第二期发布,该系列报告为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与微信以及宏博知微等合作方的首个合作成果,其抓住新媒体发展热点问题,以易读的可视化形式呈现,各大媒体都对其进行了转载。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cxONDibzhjtEkVft6iaUUc0A3mwxCWnc7ySqSyamBDfE2MlefCAFW6uJaX1yAqXkibA42PARrk0SQ/640?tp=webp


在当天随后举办的第一届“大数据与传播”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大数据传播可以研究什么问题”以及“大数据如何从数据驱动到问题驱动”等展开研讨。宏博知微CEO于霄、凯迪CEO陈谷川、ZAKER总编辑叶伟民、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梁玉成副教授等校内外嘉宾参加讨论。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cxONDibzhjtEkVft6iaUUcGZRSCy8eYic7bfsMSwe8uiagzBgtiarP5uUiajFV1ibUic3ht39u9AKAVjfA/640?tp=webp


宏博知微CEO于霄就“大数据传播可以研究什么问题”进行引言,他指出现在媒介环境较以往的确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自媒体时代产生的信息数量需要采用大数据的方法进行研究,面对海量数据,我们有太多问题可以研究,但是在有限精力下我们去探索的问题应该取决于需求方。”


凯迪CEO陈谷川认为,大数据传播应当服务于民生,传播学理论本身对民众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大价值。大数据传播要研究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成员周懿瑾老师十分认同学术研究应有实践导向,“一个好的理论才是最有实践力应用导向的。我们似乎觉得学术研究难以应用,但是,好的学术理论其实非常有应用价值的。”管理学出身的周老师以品牌为例,她提出在互联网思维兴起之后,品牌好像没有用了。因为从前的品牌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后品牌这方面重要性就下降了,但是品牌可以转为建构一种身份认同这方面则开始显著起来。这背后就是品牌的理论在发挥作用。


专长于量化研究的梁玉成副教授则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日益分工带来的还原论问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好处是做得越来越专,但是我们知道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越来越精细的描述是否可以描述整体呢?西方就兴起了一个反还原论的讨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定性比如访谈可以了解任何人如何互动很详细的情况,但对总体缺乏把握,而定量,常规就是问卷,则不包含人与人互动的状况。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N8cxONDibzhjtEkVft6iaUUcKJ3OAje8L8ggZnrQByCkOXDnoXic0oliabHib7LmbmN0n71dwd1a7ia0vQ/640?tp=webp


他指出大数据为我们带来的新的研究方式:“现在大数据有了大量的互动行为记录后,现在大数据可以超越过往的简单的定性和定量,超越数据形式上的遮蔽。所以09年science上提出计算社会科学,因为我们可以形成一种包含人们互动过程的新方法方式。”


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副主任何凌南则对“大数据如何从数据驱动到问题驱动”作出了详尽回应——“大数据的研究要归根到人,人的价值观决定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他以为大数据来源于人,人的生活、需求和欲望,“网络是在让我们的生活数字化,这些信息被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大数据最重要的来源。”此外,何凌南指出大数据需要服务于人,即遵从人的需求。


那么大数据如何落实到人呢?何凌南副主任提出了“网民画像”的方法,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价值观、新媒体素养来分别刻画人的属性。数据只是单纯的记录,要变成对人有用的信息则需要理论的解释。


最后,张志安教授对挂牌仪式以及圆桌论坛进行了总结:“找一帮朋友挂一块牌子很容易,难的是如何实现目标。我们最核心的宗旨和目标是建立‘可沟通的大数据’。”张志安希望能建立沟通政府、企业民众和媒体之间的平台。“洞察社会、促进沟通是我们研究价值的起点和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