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媚娘”遭“胸斩”谁之过 | 一周传媒风云(12.29—1.4)

(2015-01-05 20:09:42)
标签:

杂谈

导读

大头娃娃版“武媚娘”引全民吐槽;上海踩踏事故引发媒体界思辨。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by 王宁


1大头娃娃版“武媚娘”引全民吐槽



“武媚娘”遭“胸斩”谁之过 <wbr>| <wbr>一周传媒风云(12.29—1.4)


自开播以来,《武媚娘传奇》便一直占据收视率和话题榜首位。而剧中清一色的“唐代抹胸装”,也在一片惊呼“尺度”的声音中,衍生出“我们都是球迷”这种荤段子。


上周末《武媚娘传奇》暂时停播,引发网友种种猜测,不少人觉得“尺度”是其停播原因,但也有人称是湖南卫视今年的古装剧播出限额用完导致。


面对种种猜测,湖南卫视官方回应称,停播原因在于“技术问题”。


然而,1月1日复播后的《武媚娘传奇》却引发更大的“骚动”。


剧中女演员锁骨以下的镜头统统被剪,头饰也被去一半,导致镜头中只能呈现女演员的一张“大脸”,被吐槽为“大头娃娃”。同时,视频网站中的前16集也换成了修改后的版本。


主演范冰冰近日发布的两条微博——“欲带皇冠,必承其重”、“别低头!皇冠会掉!别流泪!坏人会笑!@所有人”,被疑似回应被剪事件。


种种现象从侧面印证,停播是由于“尺度”问题而被总局责令整改,全民吐槽广电总局模式再一次开启。


而事实上,《武媚娘传奇》并不是第一个因“技术”原因突然停播的影视作品。


2013年,《被解放的姜戈》在首映不久后便被临时撤档,全国各影院接中影口头通知,《姜戈》因“技术原因”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放映,一个月后的重映版与原先版本相比,除电影中全裸倒挂的镜头被修改,其他则没有明显的删节,印证了“技术”原因为“尺度”问题。


既然之前已过审,为何又会突然停播被剪?


有知乎网友分析,或是有人举报,于是“一刀切”式的粗暴剪辑导致了电视剧史上“大头娃娃”的奇观。


在广电总局的“神助攻”下,《武媚娘传奇》的话题热度一路飘红。


@互联网信徒王冠雄认为:“《武媚娘》因露胸太多遭禁播删减后复播,是最近最成功的炒作,仅次于一步之遥首映礼延期、被总局删镜头后上映的桥段。在当下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姑且不论戏好坏本身、也不管剧情是否需要,只要成功成为审查制的受害者,绝对一片叫好。”同时他也提出,广电总局经常扮演恶婆婆角色是体制和思维导致的,分级制才是解决的良方。


近年来,关于分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电视作为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电视节目分级制更应被重视。


早在90年代后期,大部分国家都意识到,随着电视节目中关于性、暴力和语言不雅等画面的增多,电视节目分级制度已成为“弦上之箭,不得不发”。分级制成为平衡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与日益追求“奇观”“视效”的市场需求的良方。


同时,此事件也引发了关于文艺作品创作标准的讨论。


在历史剧中,人物装扮是反映时代风气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在部分影视剧创作中存在以现代审美将之低俗化的问题,“抹胸”与“挤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将女性物化为符号,显然考虑到的是眼球经济和话题效应。


在一片热议中,即使被剪成了“大头娃娃”版,但《武媚娘传奇》的收视率依然很高。


如果此次事件能引发更多关于行业良性发展的思考,并由此催生相关制度的出台,那么《武媚娘传奇》也算是立了一件大功了。


2外滩事故报道引发媒体界思辨



新年伊始,上海外滩重大踩踏事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然而,这样一起重大事故在1月1日上海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却难觅踪迹。《解放日报》以“豆腐块”形式在头版最下方刊登踩踏事故新闻,也因此遭到网友猛批。


随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通过微博解释称:“直到现在,从总编到各部门主任,还在加班开会。他们中大多数都彻夜未眠。今天凌晨我们一直压版等到凌晨近4点,就为等到确切的伤亡人数——不然光报一句话也没有意义。我们的新媒体滚动播报一直没有停过。谢谢理解,也完全理解一些人的批评,说明你们对我们有期待。这就是动力。”


魏武挥在《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是纸媒的一声丧钟》中分析道,事故发生在23时35分,这一时间点决定了1日的日报难有所作为。


第二天,上海纸媒纷纷开始行动,《上海纸媒今天由“豆腐块”到“大块头”报道踩踏事件(附版面集)》一文中写道:“今日(事故第二天)出版的上海纸媒,用行动回应了公众昨天‘低调’处理的批评。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等,均在今天大篇幅报道了踩踏事件。”


无论是纸媒出版流程导致的“反应迟钝”,还是中国媒介生态环境制约下的“集体失语”,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纸媒的信心又少了几分。


踩踏事故所引发的业界思辨并不止于此。复旦学子质疑媒体煽情报道,并认为发布女生生前的社交网络信息侵犯隐私权、给家人造成二次伤害。此事引发传媒界关于“媒介伦理”的思考。


一篇广为流传的广州媒体人对复旦学生的指责回应中写着,“网络时代人们对个人信息极为敏感,但往往忽略很多信息是由当事人主动公开的,并不具有隐私性质。”因此,他认为媒体引用社交网络信息无碍。


对于媒体采访遇难家属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这位媒体人称:“如果亲人愿意讲述,媒体理应报道,如果亲人拒绝,媒体理应不打扰。”


知名媒体人石扉客也持相似观点,他说:“媒体对灾难遇害者个人情况的报道,如何既满足知情权又适当节制,本来我也觉得是个不无可议的命题,现在被校方成建制有组织地这么一搞,事情变味了,似乎成了对媒体的同仇敌忾式反击,惨剧本身的公共性反而走题了。悲伤之余,凭添几分无奈与郁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认为,在报道中能否采用遇难者社交媒体的内容是个新问题,要依据两条准则进行判断:“一是与公众知情权有关否;二是对报道完整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此次踩踏事件引发的“媒介伦理”思辨还在持续。近年来,似乎每次灾难发生,总能引发关于“媒介伦理”以及新闻报道具体操作方法的讨论。


尤其是新兴媒介不断涌现,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在 “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驱使下,“尖叫新闻”“煽情新闻”等写法时常见诸于报端;另一方面,更丰富的信源和新闻线索极大的方便了记者的工作。


随之而来的讨论还在不断升级,而我们应该对这种争鸣感到欣慰。因为,我国新闻业生态的健康,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不断发展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