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我们谈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

(2014-12-30 20:34:53)
标签:

杂谈

导读

当我们谈到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呢?记者并不一定都是想去挣钱,而是担心哪一天报纸突然就没了——我们下岗了。本文近期首发于《南方传媒研究》的“传媒茶座”,敬请关注。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by 叶铁桥


跟一群同行吃饭,说到谁去创业公司有股份了,谁去上市公司当高管了,谁又正准备辞职当律师了。财新传媒的首席记者王和岩幽幽地说:“当记者多好呀,为什么要转型呢,都那么需要钱吗?”


王和岩从业15年,至今仍算是北漂,无房无车;而在业务上的杰出表现,使她被视为行业坚守的标杆。


《京华时报》深度部主任康少见若有所思地反问:当我们谈到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呢?“记者并不一定都是想去挣钱,而是担心哪一天报纸突然就没了——我们下岗了。”


纸媒也许突然哪天就没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形势一天天在变坏,并不像前几年的缓坡下滑,一桌的新闻人都有感觉,今年,对于纸媒而言是断崖式的下坠,而且下半年尤甚。大家相互分享了各自单位的营收数据,没有一家情况不是在变坏的。


我的同事、调查记者刘万永半开玩笑道:这可这么办呀,突然发现,自己要成“40、50”人员了。


“40、50”人员,即40岁到50岁年纪的下岗待业人员。小小巧合,这一周,他是我听过的第二个说到这个词的新闻人,一位资深女编辑跟我聊天时,也忧心忡忡地说:原以为在报社可以干到退休,现在看来很难了。我们家的保姆是东北的,以前也有工作,后来下岗了,生活条件恶化,就出来当保姆了。昨天,我看着她就在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行业衰退的结局就是这么残酷。”她肯定盘点过过去那些衰退行业从业者的结局。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人转型,更像是在主动逃生——总觉得船要沉了,怕跟着船一起被海水吞没,赶紧先跳海。


不管是不是“跳海逃生”,至少今年以来,离职的新闻人络绎不绝,可谓新闻业里的“新常态”。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新闻离开的消息,其中不乏江湖上声名卓著者。一些传统纸媒的优质内容生产部门,甚至到了因人才流失太快而导致版面都难撑起的境地。


近来,“你是不是想走了”和“你是不是要走了”,几乎成为同行和同事之间探知对方近况的问候语,这也使得坚守者心烦意乱,眼看着偌大的一座城,不少人都形色匆匆地往外走,自己会不会太后知后觉了点儿?会不会越后走越被动,窗口期也越来越短?


眼看着传统的传播格局像冰山一样破裂了,但以做新闻为旨趣,或者有新闻理想的坚守者,让梦想照进现实的窗口在哪里?新的职业支点又将在哪里安放?


中国大陆纸媒的颓势,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留英回来的复旦大学年轻教师徐笛告诉我,虽然美国纸媒也在衰退,但在欧洲,纸媒远没有中国大陆这么萧条,《太阳报》依旧布满整个车厢,《卫报》也没有裁员和大规模人员流失,法国纸媒也是如此。


日本《读卖新闻》中国总局局长加藤隆则也说,日本报纸没出现太大问题,当然日本情况特殊,报纸的未衰退也许与老龄化有关。


但中国大陆为什么会衰落得这么厉害?我想,是不是跟消息流动的洼地效应有关,新鲜优质信息总会往管控制度低的地方流动,资本也会随之而去。在大陆,最及时、最鲜活、最接近不设限表达尺度,且最缺版权保护能随便分享的信息都在网络上,从这些维度反观纸媒,是不是纸媒太不具有竞争力了,活该被逼到墙角?


一个从业20年的新闻人说,他就不信,以后严肃新闻会没人看了。


严肃新闻总会有人看,但我想,还会是目前这种形式——动辄三四千甚至七八千字么?10多年前,我曾给香港《明报》写过稿子,《明报》是典型的严肃报纸,至少从我看到开始,人家就是大量和大幅使用照片,在《人民日报》大小的版面上只装两三千字,看起来隔大陆最娱乐的报纸不会太远。《今日美国》也算是美国新兴报纸的代表了,它放弃了美国纸媒擅长描述细节的特点,反其道而行之,不鼓励长文章,追求稿件至简,大量用图,结果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一个社会需要严肃新闻,但需要什么形式的严肃新闻?对比1980年代的报纸,大陆的报纸变化大吗?是不是我们仍处于纸媒发展的1.0时代而不自知,是不是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去强调读者需要什么,而读者早就需要我们的新闻呈现形式进化到2.0甚至更高版本了?


所以,当我们在谈转型时,我们在谈什么?我想,不仅是害怕失业,还有对传统新闻业晦暗不明前景无法辨明的忧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