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严禁转载。
by 苏天翱
澎湃作者们的维权之战
澎湃新闻也开始维权了,只不过,比起他的兄弟媒体界面高挂战旗公开声讨的做法,“澎湃作者”这样一个维权的主角好像要温和得多。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PXLWYHsY76dwEjQWO8ElT50yeszWyXRicGvh491viavjJy3JXnXS2cNJAlVEQS2KSF31cicck1kibZ2w/640?tp=webp|
原作者的博客中可见这封信的首发日期
12月24日,@微思客 WeThinker在微博上发起了#澎湃作者联合维权#话题,其微博帐号和微信公号也同时发布了《关于澎湃作者联合维权的一封信》的文章,矛头直指以网易新闻为代表的一批媒体机构在无授权的情况下随意转发刊载澎湃新闻旗下【澎湃研究所-市政厅】、【私家历史】等专栏的文章。
根据公开信的作者段兴凯(@营国匠人)的原微博显示,这篇文章早在12月19日就已经以长微博的形式发布;而就在3天前的12月16日,另一篇同样来自于被侵权作者冯婧的呼吁停止抄袭的文章《来信:埃因霍温不是被转载出来的》则发布在澎湃新闻的官网上,还在其所属专栏——【澎湃研究所-市政厅】的官方微博上被置顶。但刺猬君在搜索的过程中发现,文章《来信:埃因霍温不是被转载出来的》早在9月12日就已经发布在市政厅的微信公号了。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PXLWYHsY76dwEjQWO8ElT5F89pgQ8SCcUZRNJ5q7HyWJVQrg7AB9Llz4m2oYPIl4ZGc7bIQscKMQ/640?tp=webp|
澎湃12月16日发布的文章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PXLWYHsY76dwEjQWO8ElT5oghxwEZa8GqPSBjibNhS2aB40A4cSqWX6ic1wDsOoMNGTbOLybI4uTrA/640?tp=webp|
澎湃【市政厅】官方微信早在9月12日发布的文章
整件事的概况如上,说来倒也不复杂:作为澎湃新闻的专栏作者,冯婧在发现自己的文章被以某“有态度”的新闻网站为首的一干媒体机构偷偷转载,便试图挨个进行沟通以维护权益,在遭遇部分媒体机构的非暴力不合作后,冯发文记录了自己的维权“实验”并表达了对版权问题的担忧,这便是《来信:埃因霍温不是被转载出来的》的主要内容。
但后续情况似乎并不乐观,未经许可的转载抄袭仍然存在,而肆意篡改原作者名字及出处的恶劣行为更是变本加厉,长期受无权限转载之害的原创者们终于愤怒,而作为东家的澎湃新闻便将这篇3个月前的声讨信再次发布出来以期对方悬崖勒马。不过对于这群愤怒的原创者们,澎湃官方的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诉求,于是第二篇文章《关于澎湃作者联合维权的一封信》就正式出炉了。相比前一篇,这次的公开信直接点名网易新闻擅自转载的板块内容,甚至还把所有证据一一列出。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PXLWYHsY76dwEjQWO8ElT5jOytRTtl63Wt4yp1B39jJ1YlTzpOe5aia1mw58KxbqLeDibtGd4LMiadg/640?tp=webp|
@微思客 WeThinker24日贴出网易等转载的文章链接
“有态度”的网易倒是风采依旧,对于这群澎湃旗下的作者,在其大佬澎湃新闻表现并不积极的情况下,网易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删除文章但不作公开回应。可作家们却并不买账,打着“澎湃作者联合维权”的旗号,他们通过自己的渠道@微思客 WeThinker不断发声——继转发@营国匠人的文章后,@微思客 WeThinker从24日下午3:17分开始发布作家联盟中的@酸豆汁被转载的文章列表,要求涉事的@网易新闻和@缅甸在线2013迅速删除文章并道歉。当然,谴责之余依然不忘拉上自己的东家@澎湃新闻。但这次,受谴责的两家媒体的反应就慢了许多,截止写稿前,刺猬君还可以在这两家媒体网站上查到后一份表单中列出来的文章,而网站在文章的作者部分也只是标识了澎湃新闻网。
一场注定打不起来的群架
又是一次版权引发的“血案”,但依刺猬君之见,这次事件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澎湃新闻仅仅是在自己的官网上发布了被侵权作者的文章,唯一表明态度的po文也只是通过旗下栏目的官微而已,此事的能量也就不会太大。毕竟,一个只有5000粉丝还未加V的普通微博加几条转发量个位数的状态,又能掀起怎样的风浪呢。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PXLWYHsY76dwEjQWO8ElT5tACeaprzPLYdQ2fYWOOQsDAPHcMZuyUtp875VWORQYibvtdbOhoewvg/640?tp=webp|
后续被@微思客 WeThinker贴出的文章尚未删除,作者部分只注明到澎湃新闻网
其实涉事三方的心态原则也很好把握——请允许我将澎湃作者和澎湃新闻割裂为两个维权主体——作为名义上的被侵权方,澎湃新闻网和澎湃作者对于此事的反应程度很难达成一致,因为根据《来信》中透露出的信息来看,网易等机构被诟病的问题有二:第一,未经授权即转载;第二,隐去了作者的姓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网易等并未隐去文章的直接来源澎湃新闻网,仅仅是“作者姓名”等被删去。虽然《维权》一文的作者段兴凯提到被转载的文章皆已被删去,但根据@微思客 WeThinker24日下午继续要求网易删除转载的文章可以推测,网易还是保留了澎湃新闻网这个出处。对于作者而言,网易们没有将其姓名标注出来,是不能被认可的,所以他们对于此事的态度必将更加激烈。
http://mmbiz.qpic.cn/mmbiz/o10t3oIg7QPXLWYHsY76dwEjQWO8ElT5WPslLsejFuwrRxHskDp4ZFyqUicmYh1bxa4iaF8icicVpSWnsBMVzqxaBQ/640?tp=webp|
同一篇文章,澎湃则注明了作者本人的姓名
澎湃新闻作为东家,自家小弟被别人欺负当然要出头撑场子,但澎湃和网易都知道,版权这个纠缠了十多年的烂账是算不清的,网易“有态度”的名号也不是自己吹出来的,为了几次未经授权的转载就撕破脸,似乎有点划不来,索性就点到为止,网易也配合地删了第一批被点出来的文章了事。至于后来作者们的问题,澎湃的版权部应该是一边保持和网易方面的沟通,一边避免公开以官方名义向网易发难,用冷处理的方式压下此事即可。而网易方面就无需多言——门户网站转载引发版权纠纷的事情早就不是一两天的问题了,大家互相卖个面子就好。
雷声大雨点小,这样的结局从开始就是注定了的,只不过,似乎雷声也不大。
今夜,我们不谈利弊,只分对错
其实说来好像也不能太苛责网易的无良转载和澎湃对自己人的不厚道,版权战争从10年前门户网站和传统纸媒死斗时就已经开始,新媒体加入后伴随渠道的多元化抄袭和未经授权的转载更是愈演愈烈,缺乏高度可行性的法律条款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之下,版权纠葛早已是司空见惯。而高昂的维权成本让维权更多变成了纸上谈兵,即便是财大如界面,气粗如如财新,也只能用隔空对簿的方式表达不满,如无法落实到法律层面,那么具体的维权结果就只能靠对方自觉。澎湃这次的行为也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巨大的维权成本换回来的却仅仅是几篇文章的删除或一点点可怜的稿费,实在是得不偿失;而网易方面就更好解释了,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被发现了就删掉,没有过分苛责就装死不应便可,也就不用过度反应了。
即便澎湃官方参与其中将事件影响扩大,恐怕也只是重复谴责转载方——反思大体制——最终得出结论:媒体机构该好好想想怎么更好满足受众需求而不是继续像传统媒体机构延续10年前撕扯的桥段。三段式的传播模式中,受众们越来越当习惯于壁上观的理中客身份,漠然视之故作客观成了制式动作,这点从当初今日头条被围剿时的舆论反应就不难推测了——传统媒介思维的指责让媒体机构对版权的捍卫,反倒成了它们固步自封难以转型的原因之一,用户思维的推崇让媒体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商业化,版权日益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索性也就只能靠自觉来约束了。
不知何时开始,阅读数和流量导向成了最直接的业绩标准;原创内容的品质坚守却成了理想主义的滥觞,情怀更多是被当作一句调侃的谈资;而作为用户的我们,却也是最无情的人,义愤填膺地骂过之后翻手过来依然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侵权的厂商们提供的咨询和服务——对错,重要吗?舒服就好。纵然大环境的体制是版权问题迟迟解决不下的重要原因,但观念上的对错之分却是干系到未来版权的详细条例规定出台后能否被自觉执行的关键。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今儿个圣诞节,刺猬君就任性一回,先分对错,再看利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