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站在十字路口的新闻人 | 刺猬公社记者节特刊

(2014-11-08 10:01:15)
标签:

杂谈

by 叶铁桥

致站在十字路口的新闻人 <wbr>| <wbr>刺猬公社记者节特刊(图片源于网络)

进入正题前,先说说近来发生在我身边的3个故事:

故事一:

“以前记者坐在一起吃饭,都是聊有什么好选题,稿子怎么写。现在坐在一起,不是谈转型,就是说创业。”Y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都这样了,这报纸还有希望嘛?!”

Y是行业里深具知名度的记者,他的这番话,不知道在多少个饭局上重复过。往往在重复前,记者们已经“分享”过好几个转型想法或创业项目了,大家越谈越深、越聊越high,他好不容易弄懂UGC是什么意思,马上又对O2O、B2C表现出很茫然的样子。

所以,他很快就领悟到了一句话的真谛: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我却不明白你们在说些什么。

他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变化,是2013年上半年参加一个教育记者的饭局,“突然发现大家都不谈新闻,都谈怎么挣钱了”。让他苦恼的是,从此以后,“挣钱”的话题像钉子一样钉死在了每一个圈内的饭局上。

Y的一个实习生是90后,做公众号、谈创业,非常活跃,有一天,我对他说,你现在的身价不如这个实习生,Y问:你是说我出去找工作的工资不如她吗?我肯定不如她,现在就不如她。

我说不是,是“身价”。

Y说,他为这句话伤心了好几天。

故事二:

报社相继有好几个同事离职,同事L来找我,忧心忡忡的样子。

同事离职并不可怕,一个保持活力的机构,应当处于人才不断流动的状态。可怕的是,这不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流走的都是经过较好职业训练的中坚力量,而进来的都是些初出茅庐的新手。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流动竟留下了一个思维陷阱:有能力的都走了!

一起散步时,有同事这么黑L:现在都说有能力的人都走了,你看你,自认为蛮有能力,到现在还没有走,而且压根就没地方去,可悲不。

L觉得很可怕,问我怎么看。

我说真正可怕的,是对于纸媒,没什么人愿意陪你玩了。

过了两天,L给我发来微信,说“没什么人愿意陪你玩了”这句话让他伤心了好几天。

故事三:

W是纯粹的纸媒人,从业20年。

至少在去年,他还看不起新媒体。Y和实习生做了一个公众号(Y基本上是挂名),W每天都在唱衰:你们做这个有什么意义吗?

等Y解释完意义,W紧接着来一句:你们的商业模式在哪里?

W自认为这是釜底抽薪的一句:你们都没法挣钱,还投入那么多时间,玩得那么high,瞎折腾什么呀!

Y也不懂,只好回道:我们不需要挣钱,我们不需要钱,我们做的就是公益!

这个公众号在W的唱衰声中不断成长,目前在行业内已颇具影响力。

一年过去,W每天都受到冲击和洗礼,不时有这个告诉他,谁(当然是熟人)做了个什么项目,挣了大钱;那个告诉他,新媒体时代,自己的某个想法能改变什么。

W思想受到震撼,也来自于部门的一个前实习生。这个前实习生运营的公号竟然有二三十万用户,而且有国际知名品牌投放广告。

对他来说,更深层次的震撼,来自于用户对严肃内容的不感冒。

去年,W念兹在兹的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认为越是声音喧嚣,越需要传统媒体去辨明是非,在他看来,公信力是传统媒体弥足宝贵的品牌资产。

但我争辩道,在微传播时代,这虽然重要,但不是那么重要。任何一个发声机构要强大起来,都需要建构自己的公信力。这不像是在网络论坛或微博匿名时代,打击网络谣言等行动,已让网络发声自律到了相当的程度。现在,一些个人或小团队运营的公众号的用户数乃至影响力,比传统媒体做的还要大很多,靠的就是运营者比传统媒体人还要用心去采编文章。他们倾尽全力找选题,力求更新鲜的资讯、更权威的信源、更有趣的表达、更鲜活的呈现。

扪心自问,传统媒体人有这么用心吗?

我还反驳道,在现时代,越是强调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越是展现了内心的虚弱——因为只有这点可以强调了。

为这句话,W有没有伤心,我不知道,他是个含蓄的人。

3个故事讲完,我相信,类似的故事,对大多数传统媒体人来说并不陌生,类似的对话、类似的迷茫、类似的心灵沉浮,也都在他们身边发生过。我也是一个传统媒体人,同样站在了新旧媒体变革的边界上,同样在经历着迷茫与困惑。只是我更为现实而已:不会去坚守不应该坚守的,不会去唱衰不应该唱衰的。

在这个时代,如果谁还认为新媒体不能规模性取代传统媒体,也许TA将面临英国皇家协会主席开尔文勋爵一样的尴尬,飞机发明前,开尔文勋爵说:“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我们这个行业,美联社社长梅尔维尔·斯通在1934年也说过:“报纸刊登图片只是一时时尚。”《纽约论坛报》则在1876年对贝尔第一次使用电话这样评论:“这个发明有何用处?”

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其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相信这已成为大多数纸媒人的共识。电视的观众也正在老去,受众一点点流失,这也是电视人的痛点。广播早已成为边缘媒体,受众有限。

然而,更令传统媒体人耿耿于怀的是,载体不符合现代传播规律,衰落也就罢了,为何内容也没人看了?一个纸媒公号,发严肃新闻时阅读量骤降,发点求职攻略暖心鸡汤,阅读量能大到惊人。为什么会这样?

甚至更进一步,为什么说门户网站也成了传统媒体,不那么受待见?

我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中得到了些许启发:阅读的仪式感已一降再降,以至于渐无。因此,内容生产者需要生产在任何环境都适合阅读的内容,这种内容得适合一个人在等人、坐车、走路、吃饭、上厕所乃至开车等红绿灯时阅读,所以一定会是轻简的、浅白的。

想想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要读书、读报,你得先做好去接受严肃内容的心理准备,愿意拿出相对固定的时间来阅读;看电视也是如此,一般是当你空闲且有心理准备时;即使是用电脑上网,也要有一个拿出时间坐在电脑前敲键盘翻网页的准备。

但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端不一样,它已经跟人们的生活完全无缝对接。人们晚上睡前最后一眼看的是它,清晨醒来第一眼看的也是它。它几乎整个地嵌入了你的生活,要么占据了你的大块时光,要么充盈着你的碎片时间。它上面承载的内容,得做好准备,在你处于任何身体状况和心理情境下都能被阅读。

这样的阅读哪还有仪式感可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对象,最佳的又岂会是严肃内容。

而且,手机阅读,虽然精度和呈现方式满足阅读要求,但屏幕偏小终究会带来阅读痛苦,这也是为何严肃内容更适合PC端应用承载而非手机承载的重要原因。终端的轻薄,决定了内容的轻薄。

有些传统媒体人也许会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互联网产品如过江之鲫,各领风骚三五年,所谓的新媒体产品一一疲软死去,传统媒体虽然被唱衰,但至少还活着。我们传统媒体人就“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好了。

但我不这么认为,喧哗中需要有坚守,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自信。既可以“茫然慨既往”,也可以“默坐慎将来”,但绝不能把头埋在沙子里。认真审视柯达和诺基亚的死,其何尝不是因为判错大势。

论坛、博客的式微和微博的衰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缺乏平台性,无法跟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全面实现对接。但微信不一样,微信是真正的平台级产品,它将来也许会被取代,但一定是被更强大的产品所取代,不会有传统媒体什么事儿。

想想,微信上活跃了两三亿人,比俄罗斯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多。上面聚集着中国最巨量的用户群。用户在哪里,媒体就应该在哪里。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谈坚守又有何意义?

其实,真要扒开看,你会发现,一直在谈坚守传统媒体操作模式的,往往是传统媒体人中的精英,他们已经从老的模式中获得了足够的红利,鼓吹坚守,是因为他们除了坚守,别无他法。而且,鼓吹坚守,还能让他们像老派贵族一样增添几分风韵犹存的韵致。

所以,说到底,传统媒体人还是精英主义的,他们习惯了自己那套话语体系,认为我提供什么,受众就该接受什么。记者按规范把稿子一写,交给编辑;编辑按规范把稿子一编,出版了。嘴上说是要重视受众,但他们连受众在哪里都不知道。哪像新媒体人,一天到晚守在后台,回复用户留言的用心程度,一点也不比淘宝店主差,恨不得碰着谁都叫“亲”。

记者节致站在十字路口上的新闻人,并不是要劝大家离职或跳槽,而是希望大家要明白,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其从业者,转型势在必行。就像到了元朝你还在作唐诗,到了明朝还在填宋词,到了清朝还在写元曲一样,那种所谓的坚守,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也是自娱自乐。

我说的转型,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去转做新媒体,而是在做传统媒体时,要把稿子当互联网产品来做——做到快、极致、专注和口碑,要么比所有人快,要么让快的人不如你做得极致;要么让偶尔做得极致的人不如你一以贯之的专注;总之你是“一招鲜吃遍天”,这样慢慢就有了口碑。所以,说到底,还是要努力去做出好稿,但这种好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稿,而是适合现代传播特点的、跟用户贴得足够近的互联网产品。

至于转型是不是找死,不转又怎么知道呢?要么死在战场,要么死在床上。套用一句话:转型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