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青病人》为什么会火 | 幕后

(2014-10-31 20:45:15)
标签:

杂谈

10月30日,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腾讯出品的专题《知青病人》刷屏。移动互联时代,HTML5魅力不可阻挡,无论是“围住神经猫”的HTML5语言制作的游戏,还是在朋友圈里疯转的《知青病人》,都给了用户美妙的体验,频频引起网络狂潮。刺猬公社对话腾讯新闻《知青病人》的产品经理杜佳珏,为你展现该专题制作背后的故事。

《知青病人》为什么会火 <wbr>| <wbr>幕后

采写 李林燕

刺猬公社=C

腾讯新闻《知青病人》产品经理杜佳珏=T

让厚重选题更适合移动端传播

C:《知青病人》这个选题是如何想到的呢?

T:我们图片组、记者组和策划组的几个同事,从年初就开始想做一次以视觉为主要内容、涵盖PC和移动端的交互多媒体报道,突破纯图文的模式,突破图片文字视频割裂的模式。

有了这个共识之后,就由图片记者们在日常工作中找寻适合这样深入去拍摄采访的选题,毙掉了不少选题,最终遇到这样一个选题,无论是内容还是产品上都有可操作性。

选题的确定,要么跟热点,要么去挖冷故事,《知青病人》属于后者。

C:《知青病人》是一个比较厚重的选题,和深度的文字报道相比,怎么在PC和移动端上去表现呢?

T:记者外采回来,我们看到初步的素材时,就感觉到这个选题很厚重。如果要讲可能会太深。

怎么缩小报道范围,让内容更合适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产品经理和记者进行了沟通。例如:削减知青历史背景,淡化事情病人的病状,开展与腾讯公益的合作,将网页浏览转化为真实的关爱,精选采访个例,只放最有代表性的。无论PC还是手机移动端都以突出图片和视频的元素为主。

C:制作《知青病人》花费了多长时间呢?

T:不加采访接近一个月,中间有技术曲折,不然更快。

C:有什么技术曲折吗?

T:PC版本的技术没有按期实现产品效果,延迟了上线时间。

网编转产品策划经理是趋势

C:这样的专题制作需要联合哪些部门呢?为什么会形成多部门的联动呢?

T:这是一个团队的作品,而不是某个摄影师、某个记者的作品,基本上每次都是这样的特别策划,都是高度团队合作的成功,是跨部门的合作。

因为本身这种特别报道就是一种融合性报道,会涉及不同组的人员参与,并不是固定的团队。

C:产品经理在其中负责什么呢?

T:这么说吧,现在的网络媒体的报道,要突破简单图文的讲故事的方法,需要一个既懂内容又懂技术的人来协调,这个人的角色就是产品经理。

有一些网络编辑转换身份成为产品策划经理,这是未来互联网媒体业的趋势吧。

C: 你们有固定的报道时间吗?制作报道的制作周期是多长时间呢?

T:首先我们没有所谓每期的固定时间,其次这种特别报道有来自不同组别的策划,是按照选题走的,不同选题可能是不同的人和团队进行报道和产品策划开发。

制作周期视内容深度和产品复杂程度定,产品设计制作周期大于是20天左右,一般1周到2个月的都有。

C:会在移动端和PC之间做区分吗?

T:移动端,在产品策划之初,我们也达成了共识:不要照搬PC的铜梁,不做简单地适配,堆砌内容,更加突出视觉元素,减少文字内容,于是直接拿掉了困境的数据文字采访。产品经理也说服了摄影师把图片都用全屏竖图(因为需要截图,可能会破坏构图,摄影师之前都坚持用原来的横图构图。)

C:那么移动端呈现的优势在于哪里呢?

T:移动端的容量依然很大,于是就从技术上解决,例如采用一些比较新的加载效果、翻页动画,减少用户等待的焦虑,让注意力尽量集中在内容上,技术也很给力地提高了流畅度。

形式应为内容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

C:HTML5这种精制作是否会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呈现方式上而不是内容本身呢?

T: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吧,也许形式促进了更多人关注到这个选题内容。

C:内容和形式如何平衡呢?

T:取决于用什么形式才能平衡体验和内容,里面有许多东西去摸索。就像杂志时代,用什么排版做封面报道一样,其实我们产品应该做的事情也跟版面设计类似,不是喧宾夺主而是锦上添花。

C:HTML5和Flash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不考虑用Flash?

T:HTML5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兼容,它可以兼容iOS系统和windows系统。

C:HTML5在未来潜力如何?

T:HTML5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工具,怎么用以及未来会怎么发展或者被替代,取决于我们对技术的理解,对内容表现的需求,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

C:你觉得目前的瓶颈是什么呢?

T:我觉得技术资源紧张虽然是一个瓶颈,但是未来主要还是意识带动方法的改变,组建高校的团队合作模式,让记者和编辑打破编辑室的隔阂,一起设计和开发产品,共同实现新思路。

知识补充: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HTML标准自1999年12月发布的HTML4.01后,后继的HTML5和其它标准被束之高阁,直到2014年10月29日,万维网联盟(W3C)宣布,经过几乎8年的艰辛努力,HTML5标准规范才终于最终制定完成。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