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着新闻进大学,媒体人如何转型当教授

(2014-09-11 11:03:37)
标签:

杂谈

2014年9月10日,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刺猬君有幸采访到徐泓、刘津、甘丽华、陶建杰四位新闻界的老师,他们都是曾经的资深媒体人,如今化身学生们敬爱的导师。从业界到学界,他们如何成功转型,对新闻学院的学生、希望转型到院校的媒体人,老师们有什么体会和经验分享呢?来领略一下吧~

by 王海萍

徐泓:打通学界和业界的一堵墙

写着新闻进大学,媒体人如何转型当教授

今年的9月10日,是徐泓任教以来度过的第16个教师节。从1998年1月份到中国人民大学教书,到2002年调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再到2013年退休,今年被学校返聘,这位曾经的资深媒体人,如今在新闻教育方面收获了丰厚的成果。

教师节这天,徐泓在微博上推出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5年招收传播学财经传媒方向硕士研究生的信息,“这是作为今年教师节对我自己的一个自勉,也是对所有学生的一个回报。”

1998年以前,徐泓担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高级记者。“从我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觉得新闻队伍的培养特别重要,所以就想从事新闻教育。”

在她看来,新闻学界和业界应该有一种水乳交融、互相促进的联系。“新闻传播终究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在转型期,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中间,咱们的媒体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经验、教训能够及时反馈给学界,学界能够给他们一些总结、解读。”

与此同时,徐泓也表示,目前还未做到这一点。“长期以来,理论比较脱离实际。中间有壁垒。”

30年的工作经验为徐泓带来了很多教学的思考。也鉴于此,她对接下来要进行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项目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划。“这个项目就是实践学界和业界的一个打通,不是简单的实习或实践项目,我们的整个东西都是贯穿在整个课程中的。同时会参与一个经济金融网站、做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学习本身就是联系到新闻生产过程中间。”

谈及当前教学,徐泓说,研究生项目最大的问题是灌输式教学,老师不能只做知识上的灌输,而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批判精神。

她认为研究生要带着问题学习,“问题不一定是宏观的,但是一定是现实存在的一个东西,有兴趣钻研下去,然后获得实践、理论方面的解读。”

徐泓建议,学生应该把握好在校学习的时间,同时老师也不能讲空理论,应当紧密结合实践,打通学界和业界中间的一堵墙。

刘津:喜欢教师的精神独立和沉潜,喜欢记者的激情与丰富

写着新闻进大学,媒体人如何转型当教授

2006年,刘津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此后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博士毕业后,不去高校可能就意味着彻底放弃学术,有点可惜。而且,教师这个职业之前没有干过,所以想试试。”

而在此之前,2000年6月至2002年9月,刘津曾担任《北京晨报》一版的编辑和评报人。两年的业界经验为她当前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指导。“了解了行业的基本状况,就知道应该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每门课的授课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短促的时间,把最关键的知识传播出去,这个取舍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她也谈到,做过新闻就知道其中的辛苦,对这一行业里的优秀人士充满敬意,也会在分析问题时更加公允客观。

若把两个做个对比,刘津表示:“喜欢教师的精神独立和沉潜,喜欢记者的激情与丰富。”她称,教师所工作的环境还是比业界单纯得多,“教师面对的是纯真美好的学生,与他们相处非常简单,也很快乐,这是我最喜欢当教师的原因。”此外,“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成果有相对独立的控制权,又有弹性的工作时间,这些方面也是我喜欢的。”

她说,不管做记者还是做老师,都要有起码的敬业精神,以后在学校,也是要认真完成手头上的每件事,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良心。

甘丽华:即使转行了也对记者这个职业很自豪

写着新闻进大学,媒体人如何转型当教授

刚到华中师范大学任教两年的甘丽华,原是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提及转型,她表示,在新闻界这样的情况还是常有的,国外也有很多记者转型到高校当老师。

现在全职做老师的她,也时常跟业界保持联系,“上学期上的新闻评论课程,由于对媒体熟悉,所以会知道到哪里找优质的案例。这些都是和之前的工作有关。”

记者和老师,在传统观念里对于女性来说,一个比较“难”,一个比较“常见”。甘丽华说到:“现在新闻学院的女生越来越多了,这个现象可能是在很多学院存在,但是在我们今年新入学的学生里,男生可能占到10%的比例。未来女生可能要面临更多的选择。”她认为:“新闻记者不是不适应女生,有很多女生做的好的,有一些时候女生也擅于和采访对象聊,打开对方心结。”

当然在面对一些实践上的困惑时,也会有学生抛出“为何转型”之类的问题,甘丽华回答:“我转行是因为自己做不下去了,但是即使转行了也对记者这个职业很自豪。我自己选择做老师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在做老师时并不是一个饭碗,它会带来成就感,和报道不同的是带来更为正向的力量。”

陶建杰:各个行业都是围城

写着新闻进大学,媒体人如何转型当教授

教师节这天,曾经上过陶建杰开的通识课《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的智慧》的同学,给他发来祝福。“我与‘法拉奇’的同学,萍水相逢,我仅仅是你们在上海大学众多通识课中的一个普通老师而已。来自你们的祝福,我特别感动,谢谢大家!”

从2009年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任教至今,陶建杰认为面对读者和学生,都需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写出来的稿子怎么有贴近性,让读者喜欢读。学生也是,不是单向灌输。两者都是传播行为。”他还曾把上课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作演员和观众。“我是演员,上台表演不是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还要琢磨观众。观众需要什么,我结合需要来组织内容、案例,这样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从事教育工作5年来,陶建杰表示自己最喜欢上业务课,在学校也在指导学生做校园实践。“我跟他们讲这个平台是承载新闻理想的,尽管是校园媒体,但是在全新的环境下做新闻,和社会媒体是很一样的。”

按照自己的规划,陶建杰从媒体获得了经验,然后进入高校教学,这是他向往的。对于其他希望转型的媒体人,陶建杰提供了两点建议。

首先,由于当下高校的用人制度,要想进入学校,就得有学历上的保障。“先把博士读出来,尽管不能以此一刀切,但是规矩就是这样。”

其次,陶建杰谈到,当前一些高校会请业界优秀的记者来上课、讲座,一两次的效果也很好,但是长期上课的话,还要有系统的总结、理论上的提升,多个课时之间需要有逻辑上、结构上的联系,不能只讲故事。“现在想转型的话,得有系统的思考和提炼,光靠经验分享是不行的。”

他表示,进高校需要考虑好,因为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各个行业都是围城,评估自己,谨慎判断。”

(完)

如果你觉得很赞,别忘了动动小指头分享一下哦!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