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刺猬公社”暑期《院长去哪儿》系列专题又有新的访谈作品喽!小别重逢,小伙伴们有没有想念这个专题呢?刺猬君7月底就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杜骏飞进行了联系,只是杜院长实在太忙了。小伙伴们久等了,快随刺猬君来了解下杜院长的暑期生活 吧!
南京大学杜骏飞:东南西北风,风动山不动
采写 张宇
7月29日凌晨1点,刺猬君惊讶地收到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杜骏飞的微信回复。原来,他忙了一整天,深夜才得空回复留言。简单聊了几句后,杜院长又开始埋头伏笔,赶论文了。
“学院跟人一样,活着就为愿景,比的就是梦想”
这个暑假,杜院长要跟学术委员们一起研究老师们的研究设计,他已经埋头看了四五天材料。在杜院长看来,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很好的学术氛围,用他的话来说:“大家现在心气都很高”。学院最近出了一大批有创造性的研究选题,设计书出来后,老师们正在互相指点。
“如今,学院的文化生态之好,外人已难以想象。”杜院长认为,一个学院的精髓就是基于大学文化的工作氛围,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服务教师,让学院出更多值得称道的成果,他说:“能够跟一大群这么优秀的同事在一起,本身就是享受。”
还是在7月29日,他大清早6点钟就起床工作,忙着看各种学院改革方案。大约3小时后,他送家人前往医院看病,然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学院,跟共建方的卜宇院长(也是他的老同学)还有设计师讨论新大楼的建设方案。南大新闻学院最近准备盖新的学院大楼,杜院长自然要忙里忙外,他说:“学院盖的新楼,定要又好看又好用,五十年不落后。”
这给设计师张雷带来了很大压力,虽然张是一位国内顶尖级的设计师,但据说设计方案改来改去,现在还在修正中。好不容易讨论完方案,下午,杜院长还要跟同事谈工作、开会。
趁着假期,杜院长要跟郑欣副院长以及一群青年教师论证教学改革的计划。南大新闻学院即将通过自主招生招收一个实验班。杜院长说:“南大把文科所有的自主招生名额都给了我们,我们打算不看份数,只选素质,从选材到培养都要走出一条新路,一二十年以后,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实现我们这些人不能实现的愿望,也能与世界各地的传媒精英一较高低。”
除了这一大摊子教学科研工作,杜院长还要和汪萍书记、张红军副院长一起忙着引进师资的大事,包括引进业界师资。在他看来,人才是头等大事,如今各个高校的新闻学院目前都求贤若渴,学科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杜院长认为,各个学院比着引进人才,而现在南大新传院在人才之战中已开始具备竞争力了。“只要够杰出,我们什么都愿意给。”他为此在学院提出口号:“英雄不问出处,但望举贤能,不论老中青。
杜院长暑假还要为新建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做远期规划,目前的规划书已经做到了2019年。有人告诉他,有些想法可能只是梦想,但杜院长却认为,如果连梦想都不是,那就不值得去规划了。
“学院跟人一样,活着就为愿景,比的就是梦想。”他说这几个月接到很多院长、教授们的微信、短信,都是表示祝愿的。“过去这些年,学院遇到很多困难,但兄弟院校一直在力挺南大,我们很感激,现在只有好好干,才对得住大家的支持。”

平时,杜院长也会忙里偷闲赶赶潮流。最近《后会无期》上映后,一向不看国产文艺片的杜院长架不住群体压力带来的好奇心,也带着儿子去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散场后,他显然有些失望。
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电影无处不在的机智和似是而非的批判,在散场后只留下了斑驳的记忆,而一连串段子引发的笑声也迅速隐匿。这个综艺时代,相比于郭敬明之类,韩寒一定体现了创作家的真诚。但这真诚不想专注,不愿持久,因此还不够诚意。”在他看来,商业化的人潮人海中,文艺青年不可能真正文艺。
和以往的暑假一样,杜院长还抽空看了《中国好声音》。他在微博里总结了这个火遍中国的综艺节目的规律:一开始,姿色会输给音色,但可贵却会输给可怜;然后,音色输给了音量,歌曲则输给编曲;最后,功力会输给体力,气质则输给了气场。于是,选秀的概率必然偏向于广场型大众歌手,并遵循大数定律。
杜院长觉得,这个规律似乎也对时下的学术界同样有效。他用一句对联评价道:“摩肩接踵之处,必无琼楼玉宇;人声鼎沸之时,岂闻空谷足音。”
暑假已过去一大半,剩下的时间里,对杜院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家人,特别是老父亲。每次开会、出差,杜院长都经常会把老父亲带着,“这样他能透透气,不然成天待在家里太闷了”。
读书自然也少不了。杜院长喜欢随缘漫读,他在微博中说:“读书如乘舟,心由此岸,渡往彼岸。“他十分享受在暗夜中陈书摩挲的感觉。虽然电子书十分便捷,但大多数时候,杜院长还是喜欢手捧着纸质书,静心阅读。
刺猬君希望杜院长能为各位新闻学子写一个阅读书单,他拒绝了:“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人有资格为所有学生写书单。”有一文艺青年种微博上@他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杜院长则回复道:“其实,大部分人读书犯的错误是:身在读书,心已远离,虽然都在路上,却早已错过了人生。”
刺猬君在网上发现,杜院长曾被评为最受南大学生喜爱的老师,询问缘由,杜院长回答:“那些都是虚的。我没去领奖,也不关心缘由,教师尽本份,好好教书就行了。教师要关心的是学生成长,演员才关心学生是否喜爱。”
偶尔,他也会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闲逛一下。他觉得南京文化醇厚,民风淳朴,尊重知识分子,生活便利,十分宜居。“北京太大,上海太新,广州太远,南京最合适。”说起为什么喜欢南大,他的理由是:“你看南大百年校庆,台上没有首长,没有董事长,只有学者和诺奖科学家,还是按年龄排的座次。这样的大学,你不喜欢?”
杜院长很向往退休以后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能吃遍全国各地,桃李满天下,每顿饭见一个桃李。他说,希望有一顿在南海,还有一顿在中南海。
杜院长闲时似乎喜欢写诗,他在微信里有一首《感事答疑 赠学院同道》,据说是回答有人对南大共建学院的疑问的。诗中写道:“东南西北风,风动山不动。翻云覆雨手,五岳尽葱茏。十方观自在,忧怜俱凭空。一口真气足,俯仰天地中。我行道不孤,我思义不穷。生而有精神,死则蔑异同。一切由本心,何虑无始终?庭前有深意,无关柏与松。”
问他:诗句何意?答曰:意在诗中。
(完)
注:该稿件经杜骏飞院长审定后发表。
如果你觉得很赞,别忘了动动小指头分享一下哦!
刺猬公社出品,必属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私信刺猬君。